中国车联网产业研究-行业概况(一)行业概况1、车联网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各种交通问题凸显,例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尾气污染等,使城市承载能力与社会运行效率受到了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近年来居民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对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智能交通可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通过推动交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强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通过信息技术将人、车、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的同时,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缓解交通供需矛盾。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的落实,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车联网是交通产业智能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实时通信、实时监测,既满足应用需求也满足监管需求。
车联网是从物联网引申出来的概念,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2017 年)》,车联网是指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
车联网可以通过车辆为车主提供智能导航、娱乐信息、紧急救援以及车辆自身的安全、节能、安防等各项智能服务;车联网也可以对车辆行驶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获取道路交通流量信息;车联网还可以为车辆安全与高效行驶提供帮助。
车联网以“两端一云”为主体,路基设施为补充,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移动智能终端、车联网服务平台等对象,涉及车-云通信、车-车通信、车-人通信、车-路通信、车内通信五个通信场景,如下图所示:车联网产业是依托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交互,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车联网产业链条长,产业角色丰富,跨越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领域,服务业、制造业相互渗透,跨界融合特征突出。
《车联网白皮书(2017 年)》从“云”、“管”、“端”三层面分析车联网产业链角色,“云”层面以服务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软件和数据提供商、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提供商等;“管”层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角色比较均衡,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商、通信服务商等;“端”层面以制造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整车厂商、汽车电子系统提供商、元器件提供商、车内软件提供商等。
车联网产业链条的主要环节和产业角色如下图所示:在物联网产业中,车联网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提高,车联网的诞生以及快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扮演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汽车不仅被称为电脑、手机、电视之外的“第四终端”,同时车辆数量的快速增加所带来的交通、环保等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尖锐,整个社会对汽车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这些来自网络资讯、道路信息、车辆信息、行车安全、道路通畅、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加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车联网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近年来,车联网被认为是物联网体系中最有产业潜力、市场需求最明确的领域之一。
车联网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服务,正在成为汽车工业信息化提速的突破口。
以车联网逐步普及为标志,汽车工业已经开始进入“智慧时代”。
车联网行业在政策、市场、技术三重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1)政策层面车联网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得到了国务院、交通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和支持。
中国的车联网发展是从2009 年开始的,但中国的智能交通行业则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为车联网行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11 年2 月28 日,交通部发布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并于2011 年5 月8 日正式实施,要求“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安装卫星定位车载终端产品。
2012 年7 月22 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指出,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在出厂前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到2015 年,重型货车动态监管达到95%,同时建立货运安全监管服务平台。
同时在2012 年中国交通运输部出台了《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中国2020 年要基本形成适合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的智能交通体系。
2012 年12 月31 日,交通部颁发《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
2014 年7 月1 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制定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对于智能交通建设的强制性要求。
各项政策的出台给予了中国车联网发展更大的支持。
2015 年起,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未来智能交通领域重点发展方向。
2015 年9 月,《<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 版)》发布,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具体目标:2025 年,基本建成自主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与智慧交通体系。
以车联网为基础的智慧交通体系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
同时,车联网各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制定也得到了工信部等部门和政策的充分支持。
(2)市场层面截止2018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40亿辆,较2017 年增长10.38%。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8 年中国乘用车新车销量2,370.98 万辆,同比下降4.08%,商用车销售437.08 万辆,同比增长5.05%。
2014-2018 年全国汽车销量近年来,车联网应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从联网汽车产量来看,据Gartner (高德纳咨询公司,权威的IT 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统计,2015 年规模已达到685 万辆,预测2020年将突破6,000 万辆;从车载信息服务平台应用规模来看,目前已形成数百家规模厂商,典型厂商安吉星全球用户已突破700 万。
据GSMA 预测2025 年有望实现所有汽车联网。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车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车联网渗透率方面2016 年估计为27%,预计到2023 年将达到67%。
其中,中国市场2016 年的渗透率为19%,预计到2023 年将达到67%,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联网前装市场。
随着车联网相关产品逐步在新上市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上的普遍应用,《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未来正式实施后OBD 系统成为标配,以及原有车辆的网联化改装,车联网终端产品和系统服务市场规模正处于加速增长的起点上。
(3)技术层面目前全球范围并无统一的车与车间的通信标准,中国包括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各地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积极筹备相关工作,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升级演进,并且逐步实现标准化、统一化。
在上述三重因素的推动下,车联网正在从传统的以导航、信息娱乐、紧急救援为主要内容的“行车体验类”服务向以主动安全、智慧交通、无人驾驶为主要内容的V2X(Vehicle to 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全方位应用方向延伸。
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相融合,将为人类未来出行方式带来新的变革。
2、车联网终端领域发展现状中国车联网的产业链涉及的企业主要有汽车整车生产商、通信运营商、平台运营商及各类车联网终端、系统集成服务提供商等。
本公司作为车联网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业务聚焦于车联网终端领域,根据客户性质可以划分为前装市场和后装行业监控市场两类。
其中前装市场客户主要为商用车厂和工程机械厂,后装行业监控市场包括出租车、物流车、渣土车等政府监管的营运性车辆市场和工程机械、公安、消防、烟草、电力等非营运车辆的企业监控市场。
本公司主要为上述客户提供具备网联功能的行驶记录仪、T-BOX 终端及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
近年来,行驶记录仪是车联网中发展势头较为迅猛的细分板块,也是本公司的主要产品,前装商用车厂和后装行业监控客户是主要使用者。
如前文所述,行驶记录仪市场高速发展主要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基于运输安全的强制安装制度。
未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交通安全的进一步重视,强制安装的车辆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营运企业对安全、运营效率、信息化管理等认识的提高,行驶记录仪安装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行驶记录仪功能性、安全性、复合性的配置要求越来越高,也将推动车联网终端市场进一步扩大。
T-BOX 终端主要提供给前装商用车厂客户、工程机械客户和后装行业市场(出租车、公务车、烟草、电力、警用车辆等)。
T-BOX 通过深度读取CAN 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数据和私有协议,为驾驶者、车辆监控者提供远程通讯接口、车辆数据记录、采集、远程控制、安全通信等服务。
2015 年底,中国存量汽车T-BOX 联网比率仅为10%。
随着政府、社会及企业对汽车信息安全性的重视日益增强,前装T-BOX 渗透率也在加速增长。
2016 年11 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7 年1 月1 日起对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安装车载终端,通过企业监测平台对整车及动力电池等关键系统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
此外,随着前装车厂对于大数据、企业管理的主动需求,T-BOX 安装数量将越来越多。
目前,T-BOX 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安全网联化、新能源化的融合成为汽车行业发展大趋势,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3、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未来5 年,中国车联网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趋势一:车联网有望实现前装标配。
中国的车联网产业最初是从后装起步的,即在出租、两客一危等存量营运车辆上加装监管类车联网产品,或在存量乘用车上加装安防类车联网产品。
随着俄罗斯ERA-GLONASS 和欧盟E-CALL 汽车强制性认证标准分别于2017 年1 月和2018 年4 月正式实施,俄罗斯等海关联盟国家和欧盟成员国已实现车联网前装标配。
2018 年6 月中国已正式发布GB17691-2018《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国家标准,要求最晚至2021 年7 月,所有新生产的商用车需加装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2018 年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有望推动中国乘用车实现车联网前装标配。
2015 到2018 年中国汽车销量分别为2,459.76万辆、2,802.82 万辆、2,887.89 万辆和2,808.06万辆,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政策法规的实施将使中国车联网终端市场规模相应匹配汽车销量并保持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