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与产业策略

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与产业策略


中心,南北
双向拓延、
东西两侧发
展的战略空
间布局。
重点:东进战略
把实施“东进”战略作 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 50年乃至100年发展, 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 发、集群发展,推动先 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 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 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 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 场”。
2018/3/5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缘起
2016.04 •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 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金融中心、对外交 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 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城市能级水平,提升成都市在全球 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必须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 功能。 18.5万平方公里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成都建设 ,9000万人口
规划建设成都第二领馆区, 预留国际性组织、机构集聚 地,争取设立更多驻蓉领事 机构、商务代表处和国际组

综合交通规划

打造“三网两港一枢纽”立体 式综合型国际化物流体系,建 设国际区域性枢纽城市
空中物流网
“三网” :空中客流网、空中物流网、 陆上物流网 “两港”:以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 际机场共同构成的国际航空枢纽港,依 托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实施“蓉欧+”战 略,建设面向泛欧泛亚地区的中国“国 际铁路第一港” “一枢纽”:指由“148”高铁交通圈、 “3820”高速公路和航空枢纽共同组成 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专栏: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与指标(2030年)
• 深度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国际竞争力。 突出服务国家现代 化建设大局的综合 能力。——国际融 入性、竞争性。 • 强化区域引领和辐 射带动作用。促进 国家中心城市与核 心城市群的协同一 体发展。
功能
指标 全球城市GaWC体系 外国领事馆数量
单位 个
参考值 Gamma级别以上 3个及以上
以气定形
构建“6+X”通风廊道 ,降低廊道内开发强度 ,增加廊道内部开敞空 间
“以水定人”:选取多要素资源承载力评价,以水资源短板确定人口规模 “以地定城”: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明确发展方向,引导城镇布局
“以气定形”:针对大气环境特征改善城市通风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17
3.1

大都市区规划
龙泉
贾家 三岔
濛阳、永宁、花源、羊马、三岔、 新繁、石板滩、清泉、安德、沙 渠、羊安、寿安、贾家、禾丰、 三星
天府 天府新区 新区
龙简
禾丰 简阳
邛崃
羊安
新津
寿安 蒲江
新空港
其他乡镇:74个特色镇和
115个一般镇
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 方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以
龙泉山脉为
着力建设
城乡统筹 示范城市
现代化国 际城市
美丽中国 典范城市
2.1

三 成都未来空间格局规划
全面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以资源环境为前提,限定城市规模、 布局和形态,促进成都绿色发展、集约发展。
以水定人
市域2030年调控目标为 2300万人,严格控制人 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以地定城
控制城镇和产业向西扩张 , 引导发展重心向东向南转 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创新网络:重点向天府新 区拓展 制造网络:向龙泉山以东 拓展 金融商务:沿中轴向南延 展 物流网络:生产物流向外 围转移 文化网络:依托双核,强 化西部

大都市区主中心:都市 核心区 大都市区副中心:空港 经济区、淮口、德阳、 绵阳、资阳、遂宁、眉 山、乐山、雅安

市域规划——“双城”时代
区域协同“ 抱团”发展
新经济引领 永续发展
5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体系“塔尖” ,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综合竞争 能力。纵观全球,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 业体系和经济实力而站到世界舞台中央。建国 以来,成都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 、实力由弱到强,发展的“势”与“场”不断 增强,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到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 —— 成都市委书记 范锐平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 定位,需要在更大尺 度、更宽领域构建成 都发展的外部空间, 提出大都市区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成都 及周边的资阳、德阳、 眉山市,资阳、雅安、 绵阳、遂宁、乐山市 辖区、峨眉山市和夹 江县,总面积7.87万 平方公里。
18

大都市区规划范围
18
打破单核集聚,完善枢纽布局,建设轨道上的大都市区


由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双核” 和6个都市组团共同构成
都江堰
安德 彭州
濛阳
12个卫星城

新繁
都江堰、新空港、彭州、金堂、 淮口、崇州、大邑、邛崃、蒲江、 新津、简阳、龙简
大邑
郫都
永宁 羊马 崇州
青白江 新都
石板滩
金堂
清泉 淮口
15个小城市

沙渠
中 温江 中心城 心 区 城 双流 区
花源
三星
国家经济中心
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人均GDP 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数量
国家科技创新 中心
全国专业协会和国家智库数量 人均住房面积
国家文化中心 和绿色发展示 范中心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人均绿地面积
交通门户和枢 纽 区域辐射带动 作用
高速铁路站数量 4F等级机场数量 区域服务半径 区域服务总人口 组织城市群发展
国际化经济、 交流中心
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数量
入境国际旅游人数比重 国内500强企业落户数

% 家 % 万元 % 个 平方米 % 平方米 个 座 公里 万人 ——
300次及以上
20.0以上 20家及以上 6 25 25 30个及以上 36 95 10 2个以上 一个及以上 300-400 10000 国家级城市群
9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进入全球视野
• 各类排行榜中中国城市数量不断扩容,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数量均有所增长 • 北京、上海与香港进入排行榜中的顶层,代表中国城市的最高水平; • 一批新兴城市如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在各类排行中崭露头角。
香港 北京 上海 台北 广州 深圳 南京 天津 成都 武汉 大连 苏州 青岛 重庆 西安 杭州 哈尔滨 郑州 沈阳 东莞 泉州 2008年 5 12 20 34 52 54 — — — — — — — 59 — — — — — — — 2010年 5 15 21 39 57 62 — — — — — — — 65 — — — — — — — 2012年 5 14 21 40 60 65 — — — — — — — 66 — — — — — — —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5 5 5 15 9 9 26 21 20 45 44 43 75 71 71 96 84 83 92 86 86 — 102 94 — 96 96 — 104 107 — 110 108 — 105 109 — 112 110 115 114 113 — 115 114 — 113 115 — 117 117 — 122 121 — 123 122 — 124 124 —“AT Kearney”每隔两年发布全球城市指数( 125 125 美国智库 Global Cities

空中客流网
第二部分
成都市产业发展策略
如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 核心在城市功能
关键靠产业支撑 着眼城市长远目标和战略全局,从成渝战略互动中找准提 升城市首位度、扩大
城市辐射力的切入点,以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目标,加 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14
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国家城镇开放格局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
建设全面体
现新发展理念的
国家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着力建设创新驱动先 导城市、城乡统筹示范
创新驱动 先导城市
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
市、现代化国际城市、
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和谐宜居 生活城市
.从龙泉山到三绕,4座新城依次排列。从北 到南分别是:淮口新城、龙简新城、简阳新 城、空港新城
市域规划的临空经济区

为带动东部发展,在市域 空间结构中增加“一区“
,即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
济区(65平方公里)
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
集中建设区规划——自由贸易试验区 (119.99)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围绕自贸区建设,科 学布局国际合作园区 和重大国际化功能设 施,巩固提升向西向 南开放的门户枢纽地 位 打造西部对外交往中 心
8
二、建设背景
(一)全球竞争视角
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本质是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的竞争
• 城市作为资源要素流转和配置的节点,在全球范围内结成为一个多极化、多层次的全球 城市网络体系,并且呈现愈发紧密的态势;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代表国家 参与全球竞争。
多极化、多层次的全球城市),包含5个领域的26个指标。
核心城市承担与世界的经济、创新、文化、交通信息联系
• 北京、上海、广州、
天津等城市,正在带 领三个沿海城市群地
区进入全球城市体系
的“顶端”,带动我 国经济、科技、文化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密 切联系; • 武汉、郑州、成都和 重庆则发挥中部地区 开放门户和向西开放 的作用。 中国十二大城市群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