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和读音规范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和读音规范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和读音规范开头朗读:颈椎针灸拓片叨扰刹那创伤提防禅让曲阜炮制下载处方匕首尽管供给舍亲狩猎舷窗违背殷红星宿荫蔽走穴生肖士大夫力能扛鼎有求必应载歌载舞量体裁衣按捺不住霓裳羽衣曲说明: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指语音体系方面的发音要求,是宏观的,系统性的;读音规范,指具体字词的正确读音,是微观的,个别性的。

确立语音标准是民族共同语成熟的标志一、普通话语音标准1.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确定普通话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国语和明清时期的官话。

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参照,但没有确切的语音标准。

1924年确立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是汉民族共同语成熟的标志。

中华民国成立的当年,民国政府的临时教育会议就肯定了“国语”这个名称,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

第二年又召开了有各省代表出席的“读音统一会”。

会上各省代表意见不一,争论激烈。

争论的焦点何在呢?原来,虽然大家都同意推广国语(官话),待到真要确定国语的语音标准时,才发现大家对官话的理解并不一致,并非所有的人都赞成官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王照等人互不相让,最后决定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

所谓区分尖团音,就是原来在北京话里与“坚(jiān)”“强(qiáng)”同音的“尖”、“墙”要读成ziān 和ciáng;所谓入声,本是北京话里没有的,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东北人、山东人、河南人、西北人根本就不会读入声字,南方方言里的入声字在北京话里早就“入派四声”了。

国语要不要保留入声也是会议的争论焦点之一。

会议从2月份一直开到5月份,可见国音之难产。

最后无奈,会议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决定了6500个汉字的逐个读音,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这种老国音是人造的南北方言的混合物,自然无法真正推行开来。

这次会议还制定了拼写老国音的“注音字母(后人又称“注音符号”)”,这套“注音字母”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时。

今天50岁以上的人当初上小学时学的就是“注音字母”,例如“中国”的注音是ㄓㄨㄥㄍㄨㄛ,“北京”的注音是ㄅㄟㄐ丨ㄥ。

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大大促进了国语运动的发展。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并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方才算得真正的国语。

”这是完全正确、非常英明的见解。

所谓国语,应当是有典范的书面语言为依托的全国通用的语言,因此国语语音标准和词汇语法规范的制定必须倚仗白话文学的发展。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翼,互助互动,相辅相成,分别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1916年,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国语研究会”,会员很快达到一万多人。

1919年北洋政府在教育部下设“国语统一筹备会”,负责推行国语的各项事务,并且把全国国办学校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国文科”改为“国语科”,意义非凡,说明语文教育从书面语教育转向口语与书面语教育并重,也说明普及国语于国家和民族之意义重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老国音属于人造的语音标准,事实证明难以推行。

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对老国音和注音字母重新修订,由于白话文运动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会议顺利地放弃了人造的老国音,确立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剔除了入声,为国语运动和后来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北京音系”概述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意思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其内涵就是“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 个,加上必要的轻声和儿化,但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

例如北京话把“隔壁”叫做jièbǐr,两个去声相连时第一个去声变阳平(如“做报告”说成zuò báogào),“归了包堆”,北京话说成“归了包zuī”,“往东走”说成“wàn 东走”,“看电视”说成“看dián视”,这些北京土音就不能进入普通话。

3.声母(21个)双唇音3个:b p m唇齿音1个:f舌尖中音4个:d t n l舌根音3个:g k h舌面音3个:j q x舌尖后音4个:zh ch sh r舌尖前音3个:z c s(双字母是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并非是两个音合成的音)4.韵母(39个)单元音10个:a o e êi u ü-i(后)-i(前)er复韵母13个:ai ei ao ou(前响)ia ie ua uo üe(后响)iao iou uai uei(中响)鼻韵母16个,其中:前鼻韵母8个: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后鼻韵母8个: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ng也是双字母表示一个音)5.声调(4个)阴平(第一声):调值是55阳平(第二声):调值是35上声(第三声):调值是214去声(第四声):调值是51一般认为,轻声不是独立的调类,因其没有固定的调值。

这里标注的调值是单独发音时的标准调值。

其实,在语流中,四声的调值也是在变化的。

6.轻声、儿化轻声和儿化使得普通话的口语表现力特别强,是普通话的魅力所在之一。

但如果轻声和儿化过多,就显得很土,所以轻声、儿化虽然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滥。

实际上,轻声和儿化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1)轻声就是把音节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轻声的作用一般是使语调变得轻松自然,有时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如diànzǐ不读轻声是“电子”,读轻声是“甸子、垫子”;“地道”不读轻声是名词,指“地下通道”,读轻声是形容词,是“真实、好、正宗”的意思,如“这个餐馆的兰州拉面特别地道”;“地下”不读轻声是“地面以下”,如“地下铁道、地下工作者”,读轻声是“地面上”,如“把西瓜轻轻放在地下”。

一般来说,老资格的词轻声比较多,而资历浅、年纪轻的新词一般不读轻声,比如“月亮、窗户、行李、关系、技术、分析、糊涂”读轻声,而“职称、导弹、飞机、信息、电脑、鼠标、手机”这些词就不读轻声。

当然,读不读轻声不是绝对的。

那么如何确定是否轻声呢?一般来说,在不区别词义,只有口语色彩作用时,能不轻声就不读轻声(例如“玫瑰、上班”),这样可以降低一点儿方言区人学普通话的难度,而且不是显得太土气——我听过一个中年老北京人把“职称”也读成轻声,实在是过分了。

有些词是一定要读轻声的。

词尾(后缀)“头、子、们”读轻声(如“石头、木头、骨头、罐头、来头,儿子、丸子、笛子、旗子、炉子,我们、你们、他们、孩子们、同志们、女士们、先生们”),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读轻声(如“美好的祝愿、衷心地感谢、激动得流出眼泪、吃着饭、丢了钱包、到过桂林”),语气词“啊、吗、呢”等(如“好哇、是吗、闲着呢”)。

还有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方位的字应该读轻声,如“省里、乡下、山上、这边”,表示动作趋向的字读轻声,如“坐起来、跑过去、抢回来、坚持下去”。

实际上,很多轻声词是习惯使然,如“馒头、芋头”轻声,“窝头、葱头”却不轻声。

各地方言处理轻声也不同(如“石头”在普通话读轻声,在东北一些地方读作shítōu)。

普通话的发展趋势是轻声逐渐减少,在比较陈旧的普通话教材里规定读轻声的许多词,如“太阳、老虎、苹果、白菜、西瓜、棉花”,现在都是可轻可不轻的了。

在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前,请熟练掌握测试词表里的必读轻声词,以免无谓失分。

(2)“儿化”也是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

有不少人问:“就不能取消儿化吗?”当然,没有儿化,绝大部分情况是不会发生误会的,但有了儿化,普通话的表现力就更加生动和活跃,这是语言高度发达成熟的表现。

试想,“小孩”和“小孩儿”、“煤球”和“煤球儿”、“芍药花”和“芍药花儿”,儿化和不儿化的语体风格及其营造出来的语言气氛一样吗?(在诗歌里,儿化词一般读作原来的音节,如:花儿、船儿)很多情况下,儿化具有区别词义、词性和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作用。

如“头”指“脑袋”,“头儿”指“头领、为首的”;“眼”指“眼睛”,“眼儿”指“小窟窿”;“画、盖”是动词,“画儿、盖儿”是名词;“准”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如“准备、批准、准予放行、准确、这只手表走得很准”,而“准儿”或是名词,如“你有准儿没准儿?”,或是副词“也许”,如“他没准儿不来了”;儿化用在名词上可以体现喜爱、怜惜、亲切、细小、轻蔑等感情色彩,如“男孩儿、小媳妇儿、小猫儿、金鱼儿、皮筋儿、小辫儿、刘海儿、胡同儿、拐弯儿、铜钱儿、碱面儿、牙签儿、冰棍儿、面条儿、水饺儿、手绢儿、瓜籽儿”,当然,对“小偷儿”不是喜爱而是表示鄙夷了。

跟轻声词一样,新生的词一般不儿化,如“电影”产生的时间较早,有时人们说成“电影儿”,但是产生较晚的“电视、录像、光盘、电脑、鼠标”,至今还没有谁读成儿化词。

普通话词语儿化的趋势也是越来越少,只要是不会改变词义的,能不儿化的就不必儿化,如“师院、上班、下班、硬件、软件、电影、服务员、售票员”,这些词都不要儿化。

北京有很多桥名。

凡是老资格的桥名多数读儿化(如“半步桥儿、北新桥儿、白石桥儿、甘石桥儿、红桥儿、白桥儿、板桥儿、太平桥儿、后门桥儿、高梁桥儿、立水桥儿、马驹桥儿、后门桥儿”。

但“卢沟桥、金水桥、银锭桥、十七孔桥”不儿化),新修的桥不儿化(如所有立交桥,“六里桥”常儿化,是因为现在六里桥立交桥修建之前那个地点就叫“六里桥儿”)。

北京的城门一般不能儿化。

有些东北人把“天安门、前门、地安门”都读作儿化词,十分可笑。

在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前,请熟练掌握测试词表里的必读儿化词,以免无谓失分。

7.语流音变(1)“一”的变调“一”字变调的规律是:在阴平、阳平、上声字的前面,变读为去声;在去声字的前面,变读为阳平。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一”在所有情况下都需变调,具体如下:首先,“一”字做表示“多少”义的基数词或语素时,要变调,而做表示先后顺序的序数词时不变调。

例如“一连”,如果是表示“连续”义的副词,“一”要变读为去声(试读“他一连投进两个3分球”);如果是表示“第一连队”的名词,“一”字读原调(试读“王成发被任命为一连长”)。

又如“一把手”,如果是指“第一把手”,“一”字不变调;如果是“一把好手”,“一”字要变读为去声。

同样,如果说“yībān”,就是“一班”;如果说“yìbān”,就是“一般”。

这样的例子再举一些:“一”字变调的:一时、一代、一律、一贯、一件、一间、一股脑儿、一分为二、一箭双雕、一见钟情、一路顺风、一帆风顺、一步登天、一丝不苟、一衣带水、一鼓作气、一技之长、一事无成、一环扣一环、一物降一物、一码是一码……“一”字不变调的:一年级、高三1班、1月1日、2001年、同一律、说一不二、从一而终、一是一二是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例外:下午“一点半”,变调)其次,“一”在一个词的词尾时,读音不变,仍读原调,如上面说到的“专一、同一、统一、整齐划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