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语起源与发展之探究

法语起源与发展之探究

法语起源与发展之探究
“阿尔梅先生从一件事谈到另一件事,又开始给我们讲解法语。

他说,这是世界上最美、最清晰、最过硬的语言,必须在我们中间保存下去,永远也不要遗忘……”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对法语的描述曾使年少的我对于法语这门既陌生又神秘的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这可能就是促使我选择法语语言文学作为专业方向的动力的萌芽于源头吧。

在进入大学学习后,通过对法语的进一步学习与了解,我个人对其兴趣日益浓厚,于是产生了探究法语起源与发展历程的想法,以便于促使我对这门美丽的语言的了解及掌握,这篇文章就是我最近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探究成果与个人见解。

一、法语之起源
在介绍法语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法语的语言界定。

法语的完整界定应该是印欧语系、罗曼语族、西罗曼支、高卢次支、法兰西语。

早在公元前,古凯尔特人的分支高卢人就开始在高卢地区定居,他们使用高卢语(或称凯尔特语)。

公元前51年,罗马帝国的高卢人总督凯撒率领罗马人占领高卢,100万高卢人被杀,100万沦为奴隶,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

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随着罗马的征服,大批罗马士兵、移民、商人、教士来到了高卢地区,他们为高卢带来了高度发展的希腊罗马文化,同时也把他们的语言——拉丁语也带到了高卢。

由于先前的高卢语是一种在语言文字方面并不完善的语言,再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推行,高卢语渐渐被拉丁语同化,两者融合成为通俗拉丁语。

在此过程中也受了希腊语的影响,如在拉丁语中原无冠词,冠词这一概念便是从希腊文中借鉴过来的。

到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中最为强大的一支——法兰克人入侵高卢,击退了西罗马帝国的残余势力,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于是法兰克人所使用的法兰克语(或称日耳曼语)开始与通俗拉丁语融合,如法兰克语中的字母"h""w"被拉丁语所采用,直到公元9世纪,拉丁语与日耳曼语最终融合成高卢—罗曼语。

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查理曼帝国取代了法兰克王国,帝国的建立使得法语开始规范化。

公元813年,查理曼大帝明确划分了拉丁语与通俗罗曼语的使用范围,并督促在教堂礼拜中使用通俗罗曼语代替拉丁文,以方便民众了解。

公元842年,出现了最早的法文文献,即2月14日签订的《斯特拉斯堡盟书》。

从公元939年待时,卡佩王朝确定法文为法国唯一官方语言。

而拉丁语几经演变后形成了两种有明确区别的语言,即南方的奥克语(la langue d’oc)和北方的奥依语(la langue d’oil),法语就是在奥依语的基础上,特别是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方言发展起来的。

一、法语之发展
1)古法语时期
公元九至十四五世纪的法语应该称为古法语,因为这段时间内法语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无论在构词、语法,还是发音上都未基本定型。

,与现代法语有所迥异。

古法语在构词方面最具特色的便是双格位(主格,斜格)系统的出现。

主格与斜格分别是由拉丁文中主格与呼格合并及所有格、间接受格、直接受格、夺格合并发展而来的。

主受格间形式的不同,赋予古法语词序上的自由,这是现代法语所不具备的,现代法语已演变成采用单格位形式的语言,从这一点可以窥探出语言的简化趋势。

法语在音韵上变化的加强贯穿了整个古法语时期。

虽然古法语改变其动词结构的程度与其它同样源与拉丁文的语言(如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大致相同,但
法语在语音方面的剧烈变化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发音的变化,现代法语的发音规则已难以正确反映古法语的发音。

在古法语时期,词汇的创造也有所进展,产生了新的指示形容词与指示代名词。

而他们的斜格形式分别演化成为现代法语的指示形容词(ce,cet,cette,ces)与指示代名词(celui,celle,ceux,celles)。

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两系列的所有格,也就是现代法语中所有格代名词(le mien, le tien)及所有格形容词(mon,ton)的原型。

1)现代法语的形成
十六、十七世纪,随着欧洲封建王权的逐渐加强,权力集中于皇室。

宫廷方言开始将其他方言排挤出官方和文学应用领域。

十七世纪下半叶,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走上巅峰,法语更是成为整个欧洲大陆各国的宫廷语言。

在这一时期,宫廷及文学为法语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六世纪的法国人文主义思潮泛滥,在整个欧洲,拉丁语成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文主义者差不多都懂拉丁语。

同时,由于受意大利思潮的影响,在法国上层社会则通用法语和意大利语。

自1500年起,以阿米奥和埃梯埃纳为首的一些人文主义者掀起了保卫法语运动,以使法语作为文学语言的地位免受拉丁语和意大利语的威胁。

十六世纪印刷术推广后,法国境内建立了许多印刷厂,但在拼写方面却无规则可循,甚至有时一个词会有十几种不同的拼法。

这在法国国内引起了争议,路易·梅格雷等人主张安语音学原则,而加西姆·贝里戎、戴奥多尔·德·贝兹和埃梯埃纳等人主张按词源学原则。

经过激烈的辩论,后者获胜,拼写法规范化问题得以解决,做到了“书同文”。

在十六世纪法语发展史上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团体,那就是以比埃尔·德·龙萨为首的七位法国作家组成的“七星诗社”。

1549年,比埃尔·龙萨和若阿西姆·社·贝莱以七星诗社代表的名义发表了有名的《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的宣言。

宣言主张谨慎地模仿与借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作品和古典文学形式的语言,使法语更加丰富多彩。

七星诗社主张创造新的词汇,他们的创作为丰富法语的词汇做出了贡献。

作为意大利文化在法国的反映,雅风于17世纪在法国逐渐流行起来。

崇尚雅风的雅士与雅女们在沙龙(Salon, 即客厅)中聚会。

参加沙龙的客人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便是谈话,于是在此类沙龙中,谈话作为一种艺术达到了17世纪的高峰,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法语的表达水平,为正确而优美的法文提出了一种标准。

在官方方面,1635年国王路易十三下令将法兰西文学院改为法兰西学院,成为独立机构。

该院院士的编制以40人为限,任职终身。

根据语法学家沃热拉院士的建议,法兰西学院通过一项建议:必须以正确的习惯用法为语法标准。

所谓“正确的习惯用法”在口语方面,以宫廷内最善于辞令的人们所说的话为准;在书面语方面,以最著名的作家们的作品为准。

他们的言语方式和写作方式应定位法语语法的准则。

1647年,沃热拉在《法语习作讲话》一书中记录了他认为优雅的惯用语,当时人们把此书奉为经典。

法兰西学院拟定了严格的语言守则,以便人们有所遵循,从而使语言的运用达到纯净流利的程度。

时至今日,法兰西学院仍在维护法语的准确、优美与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17世纪以来,学院已经出版了八个版本的法语辞典,学院每三个发布一份报告,纠正法国社会中对法语使用的不规范之处。

关于法语方言与18世纪后法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本文暂且不做论述,
且待日后深入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