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
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的起源》1895是世界上第一篇比较文学博士论文。
2、大学课程与讲座的开设(德)科赫(布雷斯劳大学1866)最早戴克斯特是世界上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1899年建立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1904年建立第二个文学系3、专业杂志的创办(匈)梅茨创办世界上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比较文学学报》(1877—1888)又名《比较文学杂志》;(德)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887—1910)、《比较文学研究》(1901);1921年巴尔登斯贝克在巴黎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评论》;1949年俄勒冈大学创办全美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
目前最权威杂志(法)《比较文学评论》;(美)《比较文学》三、学科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至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在西欧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法国学派的形成。
法国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巴黎大学成为大本营;二是爆发第一次学科危机。
英国史密斯《比较文学之毛病》对法国学者只重书目索引式影响研究进行批评;意大利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所应用的一种方法。
2、第二阶段:1954年至70年代初期,西方即欧美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美国学派的形成。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美国成为国际第二个中心,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为大本营。
二是学科第二次危机。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教堂山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向法国学派发难。
三是苏联、加拿大等国比较文学迅速发展。
田尔蒙斯基论文集《比较文学研究:东方和西方》;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在多伦多大学建立了加拿大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4、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全球范围之内重要事件:一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第三个学术中心。
佛克马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
二是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勃兴。
日本坪内逍遥1889年在东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岛田瑾二1935年创立东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1948年成立日本比较文学学会。
泰戈尔1907年论文《世界文学》为印度比较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6年巴苏在贾德沃晋尔大学创建第一个比较文学系。
三是理论化和泛文化导致学科第三次学科危机。
理论化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转向理论性课题;五、两大学派介绍1、法国学派(1)四大代表人物:a、巴尔登斯贝格1915年在巴黎大学创立比较文学研究所,1921年创立《比较文学评论》b、梵第根是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c、卡雷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法国作家与德国作家》d、基亚特莱斯堡大学教授巴黎大学教授《比较文学》(2)基本主张:第一,学科性质—文学史的分支,国际文学史。
卡雷《比较文学序言》: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
第二研究对象:事实联系(亲缘关系)研究影响的传播,称为影响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的相互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的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就停止了。
第三,研究方法。
实证法或者考据法,以证明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的存在。
经典说法: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用的一种方法。
(2)形成原因:a、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流行,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只承认实证的或者确实的事实,看重外部联系。
b、法国有重视文学史研究的传统,法国批评家xx的传记批评强调历史事实的影响研究。
c、法国为世界文学输出大国,研究国际文学关系体现民族自豪感。
2、美国学派:(1)代表人物:a、韦勒克耶鲁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b、雷马克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c、韦斯坦因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d、奥尔德里奇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2)基本主张:a、学科性质——文学研究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的把一切文学。
b、研究对象——文学性、类同关系、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科技整合)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比较一次可用来指示类同,c、研究方法——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美学价值分析,即批评法。
(3)形成原因:a、问过文学史短暂,在国际文学关系史中已接受为主,故反对只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史。
b、收新批评影响,强调文学文本的细读以及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
(坤)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一、学科萌芽与背景比较文学对中国学界而言是舶来品,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
学术中心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后称外国文学系)1、兴起的标志(1)研究成果的问世。
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陈铨《中德文学研究》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四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李长之、张萌鳞、陈铨并称“清华四才子”。
(2)大学课程的开设。
清华大学最早开设比较文学的课程。
清华三教授:瑞恰兹,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应邀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国内大学最早以比较文学命名的课程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师从白壁德,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课程,后加盟清华大学西洋文学。
“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吴宓。
学衡派成员陈寅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早年研究中印文学与文化关系,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2、兴起的背景(1)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
19c末20c初中国知时节,思想界渐行“西学东渐”之风,涌现出严复、林纾等翻译名家。
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巅峰。
鲁迅《摩罗诗力说》里提出“比较顽固,爰生自觉”的观点章锡琛翻译日本学者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内有介绍图伯斯奈特《比较文学》和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的章节)傅东华1913年翻译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戴望舒1937年翻译樊·第根《比较文学论》(3)本土资源的开启中国古代学者翻译佛经所用的格义法是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雏形。
此种方法后成为中国学术界引用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时最常用的方法。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被拒论阐发《红楼梦》的主题。
注:格义法:是中国佛经译者和学者在翻译、理解和宣传佛教经书与义理时创造的一种方法,即用中国典籍中已有的概念与说法来比附和翻译佛教经典名相,以使售徒易于理解和接受。
它是中国学术同化佛教义理的一种策略,为佛学在中国的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复兴与背景复兴阶段:20c80年代中期以后。
台湾——大陆,比较文学逐渐成为“显学”1、复兴的标志(1)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诞生,旨在发现“造旨之本源”钱钟书《管锥篇》影响研究: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严绍盪《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平行研究:杨周翰《攻玉集》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黄荡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20c90年代北大出版社《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丛书》(2)大学课程的恢复与教材的建设(3)成立国家级学会,创办专业刊物,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85年成立2、复兴的背景(1)新时期在此出现西学东渐之风。
1984—1985年中国知识界开启的“新启蒙”思潮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高潮。
“动向未来丛书”的出版,《文化:中国与世界》《新启蒙》创办。
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成果译介渐入佳境。
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等。
(2)台湾地区学科发展与海外华人研究成果对大陆的刺激。
台湾地区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73年,学术中心是台湾大学。
学科奠基人是李达三,叶维康。
香港学术中心是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于1964年、1967年开设比较文学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