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群体心理授课

第八章 群体心理授课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群体归属感 群体认同感 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哪些是群体?
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
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
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 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
三、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社会规范建立之后,对团体中的成员,在行为上具有约束
作用;个人在团体中的活动,如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行为表现符 合众人所认可的标准,即称为从众。


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
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所谓:“人云亦 云”“随波逐流”就是从众的最好例证。 注意:从众现象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 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时间
5.凝聚力的测量
群体凝 聚力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数目
B E A
D
C
G
F
H
克尔涅夫的社会测量结果
8 6
7 1
2 3 4 9 11 12 7 2 4 10 14 7
2 5 1
A
12
B
6
3 11 13 15 9
13 5
4 3
10
12 8
10 5 1 9 7 11 3 6 2 8 4
危机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
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
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 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
然后照着做。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
德国化学家的实验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 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 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师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 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 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

在谢里夫的实验中,被试处于一 种非常模糊的情境中,也许正是 因为对自己的知觉非常不确定, 被试才易受他人影响。如果我们 减小情境的模糊性,还会发现这 种人际影响吗?
10
8
对 光 点 游 动 距 离 的 估 计 ( 英 寸 )
6
4
2
个人
群体
群体 (第三天)
群体 (第四天)
(第一天) (第二天)
2.阿希实验
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是自我怀疑和不愿意被孤立
此时被试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是不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 的眼睛有问题? 2)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 的判断? 3)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时,能否 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结果:
(1)大约1/4到1/3 的被试保持了独立 性,没有发生过从 众行为; (2)大约有15%的 被试,在回答次数 中平均有75%的从 众行为,即每12次 回答中就有9次表现 出从众; (3)所有被试平均 从众行为是34%。
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
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 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
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
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2、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群体心理三个方面: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1、群体:群体:群体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一定 的空间和时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的使有效的 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融洽性上达到密切的 程度,并自身形成一个内部准则,指导价值的实现。 社会群体特征:
二、社会惰化(社会赋闲) 社会惰化也叫社会逍遥,是指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 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 象。
产生社会惰化的心理原因有三: 一是在群体状态下,个体的努力是 不记名的,因为所测量的成绩是群体的, 而不是个体的,导致了个体的责任感大 为减少; 二是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其他人可能 会偷懒,根据公平理论,他们自己也就 偷懒; 三是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工作时,积 极性和动机可能都不如单独工作时强烈。
4,研究假设:
(1)每个人都可能产生“游动”的视觉错误。 (2)观察者要精确地估计光点游动是相当困难 的。



实验具体程序:(1)让被试坐在暗 室里,(2)在被试前面一段距离处, 呈现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被试会产 生光点在移动的错觉。(3)让被试 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实验结果:被试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 计光点移动的距离时,各人判断的差 异很大。(独立的参照系统)当许多 被试在暗室里一起估计时,差异变量 的很小。(共同的参照系统和准则规 范)



研究目的:在情景明确的 情况下,人是否会发生从 众行为。 被试:共7名(均为大学 生) ,其中6名是假被试, 一名真被试。 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 两张卡片,分标准线段与 比较线段。
卡片
实验情景
(阿希的从众实验)
实验步骤:
1、阿希首先让他们看有标 准线段的卡片,之后再看 有比较线段的卡片,并进 行比较判断。 2、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 头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 正确判断。 3、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 作出错误的选择。
C
5
1
D
6
一家精密电子仪器厂选择了四个装配工小组,其中两个是最差的 班组(A、C),两个是先进班组(B、D)。把先进班组与落后班组比较 后发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两种状态的班组存在很大的不同。
对工人进行社会测量分组的结果
指标 一个月内离职工人平均数 (人) 单元时间内的劳动消耗 (美元) 单元时间内的材料消耗 (美元)
(二)群体凝聚力 1.涵义: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 动的心理结合力。 2.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群体方面 ;成员方面 :
群体规模 加入群体的难度 外部威胁或竞争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群体的成功经验 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呢?
人为什么要从众
(1)获得正确的信息 (2)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
(3)减缓群体压力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阿希实验
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
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 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 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 会越依赖他人。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形成,人数较少 以共同的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有一定的未明文规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规范 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成员间有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定的独立性,其行为不受团体所左右。
众从

群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 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M· Sherif,1935)的研 究
谢里夫的研究
1,研究目的: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 影响。
2,研究方法:游动错觉 3,研究材料:暗室,发光体(光点)

从众变式
表面的顺从
Myers
顺从是表面的从众,并非发自内心,而且不相信自己 的从众行为是合适的。 内心的接受(真从众) 接受是指行动上和信念上均产生了从众行为。
反从众与独立

反从众:是指故意与团体的行为和准则相对抗,对团体怀有对立 情绪,团体的认同感归 属感很低。

非从众行为(独立):是指个体在团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保持一
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
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1、个体的方面 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与群体保持一致 性别差异
此外:自信心,责任感
2、群体的方面 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规模 群体成员的身份 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 群体的专长 3、刺激物因素
3.怎样提高凝聚力群体 满足成员需要 分配公平 良好的气氛 群体的知名度
4.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凝 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 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生 产 率
高凝聚力积极引导 低凝聚力积极引导 对照组 低凝聚力消极引导 高凝聚力消极引导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 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 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 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 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 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
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
二、社会群体的分类和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的分类

①正式群体 ②非正式群体 ③大群体 ④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 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 了的角色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 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 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 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 小群体:是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面对面的直接接 触和互动的群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