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 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 “以„„的重要外交活 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 动为例”,首先就要能列 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 举出有哪些事例。然后才 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 是中国政府做了哪些事情。 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所做出的努力。
一、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3)成果: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新中国成立一年多与17国建交
【剖析】从国际邮件资费表中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 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 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 法不正确;B项表述不正确,明显可以排除;捷克 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答案为D。
(2010年湖南文综)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 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 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 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 为( D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基本史实应该包括时间、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 途径、结果等。概括的成 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 就,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 成就。 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关系正常化与建交是不 同的两个概念,应该明确。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美国是超级大国,中美正 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 常化不仅对西方世界有影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响,对苏中关系也有相当 的牵制作用。
例3(2010年上海单科)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 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 是( A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剖析】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 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组织在 2001年,故选A。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背景:①美苏对峙威胁第三世界主权与安全;②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时间:①1953年;②周恩来提出。 (3)内容:①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 (4)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④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剖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军事同盟条约,1980年期满后 没有再延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同任何国 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不结盟政策。A过于绝对化; 回忆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没有影响签订军事同盟,B 错误;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 所以D更准确。答案是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20世纪50年代新成就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 中美关系缓和 中日关系改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新中国外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3.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 (2)意义: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内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意义: ①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②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美国霸权地位下降。 (3)亚非拉国家作用加强。 2.时间:1971年26届联大。 3.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曲折:“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平反冤假错案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发展
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课标理解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致 就是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 济恢复时期。所谓外交活动, 是一个主权国家执行外交政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 策、代表国家处理双边和多 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 边外交事务等。 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面的意义。 基本内容,首先要记住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然后才是理 解其意义,主要在于促进人 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例2(2010年福建文综)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 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D)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剖析】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并非体 现睦邻友好关系,A不对;中国与美国也没有结成同 盟关系,B也不对;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所提 出的外交方针政策,意为废除近代以来中国政府所签 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重新与西方国家签订条约,建 立外交关系,C也不对。正确答案为D。
三、中美建交 1.原因: (1)美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2)中与苏关系恶化受苏威胁。 2.过程: (1)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 报》。 (2)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意义:结束了多年对抗,关系开始正常化。
四、中日建交 1.原因: (1)日本追求外交自主。 (2)中日友好活动发展。 (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2.时间:1972年。 3.影响:西方国家掀起与中国建交热潮。
例1 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 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亚洲各国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 家 航空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其他各洲 邮资(元) 0.32 0.48 0.48 0.80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 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 地位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政治建设
条件: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政协召开 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时间:1954年 政 第一部宪法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治 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 制 确立:1954年 度 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奠定政治基础,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设 多党合作制度: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及地区经济发展
目的:针对台湾问题 酝酿:“九条方针”及此后对台政策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确立: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统一方式:“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关系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基本立场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允许台湾独立
五、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 展。 2.成就: ①接纳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②同七十七国集团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⑤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六、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不结盟。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表现: (1)与俄、美等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2)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 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 份 建 交 国 家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剖析】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B与D都不对;“文 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它给中国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中 国外交不可能没受到其干扰。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