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有着渊源的历史,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
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
从古时的都江堰到如今的三峡,都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
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
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
传说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纹),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
文即治水文也。
”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
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
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
在黄河下游两岸,各诸侯国自筑防洪堤防,“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堤防保护本国,又以邻为壑,彼此“水攻”。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废止了“水攻”,统一了全国水政。
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贯重视水利建设。
早在1950年周总理就提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我国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历史性的变化,“其功不在禹下”,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技术,中国的水文化比大禹创造的功绩更大,许多水利工程都已闻名于世界,如三峡工程、治淮、治黄和长江防洪工程等,全国灌溉面积达0.53亿hm2,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又多次强调,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上,又强调“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要求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水利部还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思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培养具有更高思想境界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高水平的人才,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文化即将展现出更加夺目的光采。
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水利与水害的辩证耦合统一。
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既兴利又除害,但不恰当的水利与水利工程也会造成对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从而相应地使水文化遭受挫折与损害。
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