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
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
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
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
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
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
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
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
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
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
台、桥、碑刻等各种形式建筑。
可体现历史性水利工程所特有的风格与形象。
如黑龙滩赋讲:“清泉唱丰收赞歌,饥饿之乡,列全国粮仓。
穷乡僻壤,变聚宝之盆”,体现了水利工程(水库)形象。
3 治水人物形象,都江堰市伏龙观有治水先驱李冰石像(东汉石像); 二王庙有李冰塑像以及历史上治理都江堰有功的人物塑像,例诸葛亮、吉当甫、文翁、丁宝桢等塑像;他们之中,有的为修建和扩建都江堰而丢官罢职甚至于断头送命。
他们为国为民,兴修水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光辉形象,成为后人推崇和今人学习的楷模。
4 水利艺术形象,通过文化艺术手段,宣传治水业迹和治水英雄的光辉形象。
有电影《李冰》(峨影厂),电视“都江堰”、“古堰长流”。
川剧《望娘滩》、京戏《千古一人》、有李冰斗江神、除孽龙的故事、李冰显圣、金锣玉棍的传说等。
其它书法、绘画、摄影不胜枚举,通过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5 水利法制管理形象,都江堰历来就依法管理,早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在灌区九里堤颁布了《护堤令》,是为我国最早的江河管理通告,宋史【河渠志】:“大观二年,(1108年)七月诏曰……然岁计修堰之费,敷调于民,工作之人,并缘为奸,滨江之民,困于骚动,自今如敢妄有检计,大为工费,所剩,坐脏论。
入已准自盗法,许人告。
”宋朝法律规定,民不可告官,而都江堰特许民可告官,不能不说是都江堰的特殊。
清设有水利府,更进一步强化了渠首管理和灌区管理。
为了加强工程管理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出台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规。
199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
经过几年的实践,为解决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3年11月省人大通过了对条例的修改。
通过宣传和查处案件,强化人们水利法制意识,树立水利执法形象,走向依法治水轨道。
6、闪光的哲学思想都江堰在长期的发展中,它所遵循的哲学思想被清朝人吴涛精辟概括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都江堰水利工程处处乘势利导,历代因时制宜,因而经久不衰。
“势”一指岷江昼夜奔流不息之势,一指社会背景,即对于岷江治理这件事,国家的政策和民众的意向。
“乘势利导”是利用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战胜洪涝灾害,以求得人
们的安居乐业。
“乘势利导”导之以善,善者,科学性。
“因时制宜”宜于生利,利者,成事
易,效益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势在变化,时在推移,“利导”与“制宜”仍需不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