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郯城一中2017届高考高三10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郯城一中2017届高考高三10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郯城一中2017届高考高三10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2016.10.27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考查范围:必修一必修二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

这表明当时A.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B.国君之位争夺激烈C.宗法礼制仍然受到重视 D.周王干涉他国内政2.图1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冶铁技术。

此史科可以用来解释A.官营手工业大规摸生产状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集体劳作促进了冶铁业发展D.“鼓风”冶炼技术源于战国3.汉初,王国内群臣史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史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

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

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5.阅读下面的表格,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A.士族通过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 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 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6.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1明当时表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7. 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

这反映出内阁A. 是皇权执行机构B.其阁员位卑权重C. 有助于合理决策D. 是中枢决议机构8.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图1 囊(鼓风工具)郯城一中2017届历史试题第1页共16页郯城一中2017届历史试题第2 页共16页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材料实质上是在A.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9.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成立伊始就从英国进口辊轴式轧机和织机,从美国进口环锭纺机和500马力的汽炉。

材料表明该企业A.受外国资本的严密控制 B.是由洋务派最早创办C.发展初期注意引进技术 D.在当时得到外国扶植10.“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 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C. 满足了农民阶级需求D. 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11.表 1 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对表1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被西方所瓦解C.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 D.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12.1897~1912年期间,莫理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A.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13.“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

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

”材料主要反映了A.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 B.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C.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14.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5. 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故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

国民党此举意在A.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 B.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16.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与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17.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

这反映出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B. 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C.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D. 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郯城一中2017届历史试题第3页共16页郯城一中2017届历史试题第4 页共16页18.在第11届G20峰会上,中国提出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的建议,并得到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领导人的支持,但美国财长一直拒绝就此提议发表意见。

这反映了A.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走向制度化B.人民币和欧元结盟对抗美元C.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仍以美元为主导D.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19.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通过抽签,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一席,进入议事会没有出身和财产的限制,对他们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

这表明当时雅典A.政治民主存在泛滥的危机B. 公民的参政权利与生俱来C. 公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D. 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20.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21.阅读下图,导致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 B.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C.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 D.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22.安妮女王(l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

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的目的是A.置内阁于议会的控制之下 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C.确保《权利法案》的实施 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23.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其中原材料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75%,逆差高达519万英镑。

这表明当时A.英国技术革新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B.联邦政府尚未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机构C.美国政治和经济仍然依赖于英国 D.美国经济仍未摆脱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命运24.“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好象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极限。

在那里,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国家没有发生我们进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这场革命的成果。

”材料中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可能指A.意大利的文艺复兴B.德意志的宗教改革C.英国的“光荣革命”D.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25. 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

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

据此观点可推知A. 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B.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C. 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26.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

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A. 超越了时代要求B. 完成了工人阶级愿望C. 具有启发意义D.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27.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A. 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B. 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C. 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D. 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郯城一中2017届历史试题第5页共16页郯城一中2017届历史试题第6 页共16页28.表2表明20世纪70年代表2 1870—1979年美英法德日意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B.自由主义导致竞争无序C.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实现重组 D.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削弱29.“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

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30.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

下表是1928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统计。

这表明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31.1956年西欧六国进行《罗马条约》的谈判;7月埃及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法出兵进行干涉,11月美苏联合要求英法立即停火;苏联对匈牙利进行武装干涉;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这说明了A.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B.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C.冷战刺激了西欧的联合 D.冷战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32.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