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课件-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初探(共20张PPT)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课件-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初探(共20张PPT)

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现
象,并结合晚清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1860年后汉口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阐述:材料中显示商业人员和运输人员的人口数量最为 庞大,说明商业经济发展迅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 开辟为通商口岸;汉口位于南北交通要地,交通便利; 近代工业最早在汉口兴起;内外贸易的扩大,推动了商 业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1860年后汉口商业经济发展 迅速。 示例二:汉口的近代工业发展较为较快。 阐述:汉口制造和建筑业人员相加居于人口总数的第二 位,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较快;汉口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洋务运动期间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对当地工业的 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制造业和建筑业人员 的增多。综上所述,1860年后汉口的近代工业发展较快。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 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 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示例:不同之处(信息提取):世界近代史开端不 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 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解释说明(论据、论证):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 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 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 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 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 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 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温馨提示:1、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2、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体验高考 :类型二 2012全国新课标卷4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 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 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成 1642——1727年 牛顿在世(8)
下 1651年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9)
——摘编自
列 1689——1755年 孟德斯鸠在世(10)

1694——1778年 1756——1763年
伏尔泰在世(11) 英法七年战争(12)
(美)杰里∙本 特利 赫伯特∙ 齐格勒著《新 全球通史》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同一类别信息,自拟论
2014
录对比
课标Ⅱ 世界近代史教材 指出目录不同处,并解释原
目录对比
因。
课标Ⅰ 科技的乘法效应 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探讨公
2015

课标Ⅱ 我国节假日变化 指出节假日变化趋势,说明 原因。
一、近6年全国卷开放性试题(42)回顾
年份 卷别 考查内容
设问解读
课标Ⅰ 启蒙思想及实

2016 课标Ⅱ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央集权



科有县儒 Nhomakorabea举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论 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 响。(12分)(要求:联系 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 有理即可。)
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
论据:汉代政治:中央设尚书令削弱相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商贾势力。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结论:综上所述,汉 武帝时西汉政府的强盛正是这一系列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结果。
五、全国卷开放性试题(以历史小论文为主的42 题)创作的基本思路、方法
论点:对所所 持议 的论见的解问和题主(张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观观念点等)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是什么?观点明确)。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史。实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为什么?史实准确)。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三等 (4——0)
偏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观点 片面(0-1分)
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层 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 能结合。(1分)
②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要点式罗列(0分)
四、全国卷开放性试题(42)的分类汇总
1、提取信息,予以阐释(2013、2014、2015、 2016Ⅲ,)。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 第二节(略)
年版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 拟定论题并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古代 史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课标Ⅲ 课标Ⅰ
通商口岸分布 图
14—17世纪中 外文化对比
提取信息简要分析。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 论题,结合所学予以阐述。
2017 课标Ⅱ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 简要阐述。
课标Ⅲ 西方侵略的影 结合中国近代史具体史实,自
2、给出观点,表明态度(赞成、反对、新观点)予以 阐释。(2011、2012)
3、提取信息、提炼观点,予以阐释。(2016Ⅱ、 2017Ⅰ、Ⅱ、Ⅲ, 2018Ⅰ、Ⅱ、Ⅲ )
体验高考;类型一 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4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目录B
示例三:1860-1895年,汉口近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有 了长足发展。 阐述:这一时期的汉口出现了职业作家、商品经纪人、 买办、运输代理人、技工等新兴职业,它是 19世纪 60年代以来汉口的开埠通商、洋务运动的展开以及汉 口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传统的农业人员 比例的不断下降,表明当地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逐 渐瓦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观点: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
论据:明清政治: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军机处,强化皇权导 致社会腐败。经济:重农抑商,实行国有专营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文化:推行僵化的八股取士,不利于科技的创新。结论: 总之,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僵化的制度体系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国逐渐 落后于西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李钢辉
一、近6年全国卷开放性试题(42)回顾
年份 卷别 考查内容
设问解读
课标Ⅰ 太和殿与英国王 提取信息,就建筑物与政治
2013
国和首相官邸家 族风格之比较
的关系进行中英比较
课标Ⅱ 东汉、唐地方行 提取变迁信息,并解释说明
政区划之比较
课标Ⅰ 抗日战争教材目 修改目录,并说明理由。
论据方面(7— 论证方面(2——3分) —8分)
一等
①紧扣评论对象, ②合理引用史 论证充分,层次分明:史论结
观点明确:
实,进行多角度 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2分)
(12——10分)
评论,按点给分。
二等 (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 对象,观点较明 确。论证过程中 提出观点:简单 抄材料(1分)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 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 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 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体验高考:类型三 近代欧洲大事年表(部分)
六、开放性历史小论文创作的具体步骤:
步骤1、精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步骤2、分类汇总,提炼观点。(是什么?)
步骤3、围绕观点,根据要求,联系所学, 选择典型史料。(为什么?) 步骤4、围绕观点,联系所学,确定论证方 法,史论结合,展开论述。(怎么办?)
步骤5、明确论点,深化主题,下笔成文。 (总之、综上所述,所以……
论述
解决“怎样证明”。(怎么办?史论结合,视 角多样(政治、经济、文化、中外结合)、逻 辑清楚)。
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据充分, 系统性原则: 论证有力,有逻辑性。
史论结合原则: 紧扣材料,有史有论。
结构性原则:
开门见山,主旨明确:层次清楚、 史论结合:结论呼应,简明扼要。
精炼性原则: 逻辑要清楚、严密,有“历史味”, 用学科语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稳中求进,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核心素 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 家国情怀)。
3.凸显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
4.标新立异,均为开放性试题(鼓励创造性思 维答案多元化)。
三、全国卷开放性试题(42)的评分标准
12分
论点方面(2— —3分)
总之,该历史现象是近代中国口岸经济的一个缩 影,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运输人员 30% 运输代理人、船主与水手、长途挑夫、从事当地运输的驮夫等
制造业人员 10% 工匠、手工作坊的学徒和雇工等
建筑人员 10% 技工、建筑学徒和工匠等
农业人员 5% 土地耕作者、牧畜饲养人、渔民等
边缘群体
10% 保镖、门房、家仆、艺人(卖唱、说书等)、乞丐、无业者等
--摘自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