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种植技术_双孢菇种植技巧建造菇棚1、简易地棚式:说明:实验性种植,100-200平方,投资300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种植蔬菜的简易小棚,不搭设立体棚架,直接地面栽培。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初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2、塑料大棚式:说明:实验性种植,500平方左右,投资2万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种植蔬菜塑料大棚,搭设立体棚架,每层高60厘米。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使用二次发酵技术。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初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3、旧房屋改造式:说明:实验性种植,根据房屋高度搭设立体棚架,根据种植面积计算投资金额,一般每平方3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废旧厂房、废旧农舍、废旧地瓜大屋窖、废旧防空洞等,根据实际情况搭设棚架,每层高60厘米。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使用二次发酵技术。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份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4、标准菇棚式:说明:建设框架式温室大棚或者房屋式菇棚,属标准化、规模型模式。
第一步:聘请技术员,设计生产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实行二次发酵技术。
第三步:由技术员自己生产栽培种,9月份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5、企业化生产模式:说明:属资金雄厚的或者国家投资的项目,可以不分季节实现全年种植。
第一步:聘请技术员,设计生产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机械化备料上料。
第三步:标准化生产菌种,采取控温方式,全年工厂化栽培。
菇棚管理降湿后覆土很快失水,一般含水率可达20%以下,甚至更低,至春季气温回升后含水率可降至10%左右,土面发白呈松散状。
停止用水后喷洒“赛百09”300倍液,以后每隔15天喷一次。
喷施5%氯氰菊酯乳油100倍液,杀灭残存害虫,棚外地面解冻后每隔10天喷施一次。
撒施灭鼠药,防治老鼠危害菇床。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水温空调,升温至15℃左右,这样就能在冬季源源不断的产出鲜菇供应市场。
原料配方牛粪的晾晒不是高深的学问,各地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根据季节的不同,灵活运用晾晒方法,归根结底是把牛粪晒干成饼状以便储存。
1、100平方米双孢菇备料配方标准关于双孢菇培养料配方,我们所接触到的技术光盘、文字资料、网络传媒等等,往往标准不一。
很多朋友电话询问,有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备料模式?应该说:凡是实践过的各种配方,都是可行的配方方案,总的来说,是要根据所在地的资源优势合理选择配方模式。
临泉县通用的标准,以牛粪稻草为主要原料来配方,每100平方米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供大家参考:牛粪3000市斤;稻草5000市斤;磷肥200市斤;石膏粉150市斤;尿素10市斤;石灰150市斤;饼肥200市斤。
有的资料提到双孢菇专用肥,我们临泉县从来没有使用过、也没有推广过任何专用肥,在这里做一个声明。
2、堆制发酵。
堆制时间一般掌握在8月上旬为宜。
①预堆:先将稻草用清水充分浸湿,堆成一个宽2-2.5米、高1.3-1.5米、长度不限的大堆,预堆2-3天。
同时将牛马粪碾碎、加水调湿后堆起。
②建堆:先在料场上铺一层厚15-20厘米的稻草,宽1.8-2米,长度不限。
然后撒上一层3-4厘米厚的牛马粪,再按比例撒入磷肥和尿素,依次堆高1.3—1.5米。
从第二层开始加适量的水,每层稻草铺上后均要踏实。
③翻堆:翻堆一般应进行4次。
在建堆后6-7天进行第一次翻堆,同时加入石膏粉和石灰粉。
此后间隔5-6天、4-5天、3-4天各翻堆一次。
每次翻堆应注意上下、里外对调位置,堆起后要加盖草帘或塑料膜,防止料堆直接日晒、雨淋。
3、发酵标准。
堆制全过程约需25天左右。
应达到如下标准:培养料的水分控制在65%-70%(手紧握稻草有水滴浸出而不下落),外观呈深咖啡色,无粪臭和氨气味,草粪混合均匀,松散,细碎,无结块。
品种选用播后管理先在棚内菇床上铺一层3厘米厚的新鲜麦秸,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地铺到菇床上,料层厚15-20厘米为宜。
然后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0克加甲醛20毫升熏蒸消毒,24小时后打开门窗难通风换气。
当料温降到28°C以下时即可播种,每平方米用500毫升瓶装的菌种一瓶。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轻轻压实打平,使菌种沉入料内2厘米左右为宜。
播种后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空气湿度80%左右,以促使菌种萌发。
注意棚内温度不能超过30°C,否则应在夜间适当通风降温。
播种后15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进行覆土。
覆土方法:选择吸水性好,具有团粒结构、孔隙多、湿不粘、干不散的土壤为佳,每100平方米菇床约需2.5立方米的土。
先拌入1.5%-2%的石灰粉,再用5%的甲醛水溶液将土渗透,待手抓不粘、抓起成团、撒下就散时进行覆盖,覆土厚度2.5-3.5厘米。
覆土后调节水分,使土层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
覆土后的空间湿度应保持在80%-90%,温度13-20°C(最佳温度15-18°C)。
应视土层干湿状况适时喷水,严格控制温、湿度是双孢菇优质高产的关键。
病虫潜伏于培养料中,播种后对双孢菇菌丝造成危害,导致出菇困难或不出菇。
解决方法:彻底清理菇棚及周围环境卫生;用“百病傻”处理覆土,发菌和出菇阶段每隔3~7天喷施一次;在菇棚通风口和进风口出撒施石灰粉,以防害虫爬入。
生长要素【养料】双孢菇是一种粪草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麦秸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如牛、羊、马、猪、鸡和人粪尿等),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
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
【温度】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4℃-32℃,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25℃,最适温度14℃-18℃。
【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
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温度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85%-95%,过干或过湿对菌丝体生长都不利。
【酸碱度(PH)】双孢菇宜偏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不利,而且容易产生杂菌。
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5—8,最适7—8,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土粒的PH值应在8—8.5。
每采收完一期菇喷水时加少许石灰,以保持PH值,抑制杂菌孳生。
【空气】双孢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光照】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生长的,但不能强光照射。
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价值差。
采收加工当蘑菇长到直径2-4厘米时应及时采收,若采收过晚会使品质变劣,并且抑制下批小菇的生长。
采摘时,用手指捏住菇盖,轻轻转动采下,用小刀切去带泥根部,注意切口要平整。
采收后在空穴处及时补上土填平,并喷施一次1%的葡萄糖、200倍的太阳花丰产王或绿风95,以促进小菇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双孢菇鲜食最佳,不宜久放,规模种植时,可做成罐头,出口换汇。
大面积发展双孢菇,必须考虑深加工问题,否则,产品积压变质,就会造成损失。
1、菇房、床架结构菇房东西长19.6m,南北宽9m,前后墙高2.5m,山墙高3.5m。
墙用石灰泥垒砖。
外面水泥抹缝;里面先用石灰泥抹一遍,再用石灰泥刷一遍。
前后墙对着走道上下分别留4个25cm×20cm的通风窗,第1个通风窗距地面20cm。
前墙两头留门,宽1.0m,高1.8m,地面铺砖,水泥灌缝。
房顶用竹杆薄膜搭建。
床架长7.8m,宽1.5m,高2.3m,共5层。
第1层距地面10cm,以上各层层间距55cm。
靠前墙1个东西走道宽0.7m;10个南北走道,每个宽0.65m,栽培面积共500平方米。
2、栽培时间安排双孢菇栽培一般在春秋两季。
我市麦草栽培预湿时间为8月5~15日;播种期9月5~15日;而棉子壳预湿时间为9月10~15日;播种期为9月15~20日。
3、菌株选择选择高产、抗杂能力强、适应性广的As2796菌株。
4、培养料配方(按实际栽培面积100平方米计算)①麦草3000kg,鲜鸡粪3.5立方米(或干鸡粪900kg),尿素35kg,过磷酸钙35kg,石膏粉100kg,石灰粉50kg,碳酸钙50kg;②棉子壳1500kg,双孢菇专用肥100kg,石膏粉30kg,石灰粉15~20kg。
5、培养料制备5.1、麦草料制备①前发酵:按照时间安排,预湿麦草。
预湿越透、越匀越好,做到宁湿勿干。
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事先挖好的坑中用0.5%石灰水浸泡,吸足水分后捞出与预堆的鸡粪按比例拌匀建堆;二是在硬质地面上平铺麦草40~60cm后,喷水让其充分吸收;第2日堆成高1m的堆,在其周围喷5%石灰水;第3日继续喷水,最终使麦草湿透而匀,含水量达60%左右(抽出几根麦草,用手绞拧,能见水渗出)。
但应注意不要在预湿中直接撒石灰粉。
同样与预堆鸡粪按比例充分拌匀。
建堆前1日,在堆底撒一层石灰粉或洒一遍10%的浓石灰水,第2日建堆时把尿素均匀加入拌好的麦草内,同时把局部没有湿透的麦草放在事先挖好的水坑内浸泡后放在堆顶,南北堆向,宽1.6~1.8m,高2m左右,长度不限,四周垂直,堆顶呈龟背形,覆盖草苫。
第2日开始测温,每2~3h测1次,待温度升到65℃时,保持3~4d,第1次翻堆,翻堆前堆底留好通风道或垫好木棍,结合翻堆,调节好水分,使含水量达75%左右(用手紧握培养料,滴出10滴水左右),同时,把石膏粉也均匀加入;翻堆时料偏酸,可用2%~5%的石灰水调节pH8.0,堆高、宽不变,长度缩短。
翻完堆后把堆周围的杂物清扫干净。
第2日开始测温,待温度再升至65℃,保持3~4d。
进行第2次翻堆。
翻堆前,先把堆周围的培养料用喷雾器喷湿,也可先把堆外表的干料集中到一块喷水使其湿透,翻堆时放进堆的中上部,含水量调到72%左右,pH值7.8。
翻堆后仍然按照65℃保持2.5~3.0d后第3次翻堆。
翻堆前同样留好通风道或垫好木棍,通气发酵,保持2.5~3.0d。
一般调水适当,堆温正常,前发酵翻3次堆即可,若调水不当,或料温偏低,还要进行第4次翻堆。
每次翻堆后,料堆表面要喷洒0.5%的敌敌畏和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
②二次发酵(后发酵):麦草料二次发酵又分菇房外二次发酵和菇房内二次发酵两种。
对菇房外二次发酵场地首先进行一次彻底清理。
然后喷洒80%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并撒一薄层生石灰粉(以不露地表为准)。
用砖垒好通风道(砖与砖间隔5~8cm)、拔气筒(最好用砖垒成砖笼,四面通风)后,按南北方向堆料,堆高1.5m,宽1.2m,长20m左右,顶部呈龟背形,四面垂直。
料堆建好后,堵住拔气筒,第2日上午9∶00前用塑料薄膜罩住堆料,薄膜与培养料间距20~30cm,为便于操作,间距可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