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芯双孢菇种植技术

玉米芯双孢菇种植技术

玉米芯双孢菇种植技术一、栽培料的堆制发酵(各地根据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堆制发酵时间)1.前发酵技术。

一次发酵一般堆制时间22天左右,翻堆5次,主要包括发酵料的预湿、建堆、翻堆等技术环节。

(1)预湿。

为使玉米芯和牛粪充分吸水,建堆前3天进行预湿。

预湿方法可采用在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面上把玉米芯铺在底层,上面盖牛粪,根据场地大小堆制成高1.0米左右,长宽不限的大堆,每天在上面淋PH值8.5左右的石灰水,直到底部有水溢出,以使料充分湿透。

(2)建堆。

发酵场地选择地势较高,近水源而且靠近菇房的地方。

最好场地路面硬化,以防止泥块在堆制过程中混入培养料。

堆宽2.0米,高度1.5米,长度不限,料和牛粪应尽可能混合均匀。

如果料偏干可在堆制过程中充分加水。

建好后第二天开始测温度,正常堆温在第三天应升到70℃,如果达不到应及早查明原因及时补救。

前发酵结束后优质培养料的判断标准是培养料呈黑褐色,玉米芯充分变软,手握不扎手有光泽,稍干的培养料可看得见白色的放线菌。

培养料含水适中,手握时可有5-6滴水滴落,含水量在70%左右。

有少量氨味和淡淡的清香味,不酸不臭。

PH值8.0左右。

2.后发酵技术。

趁热将前发酵结束的培养料运到床架上,密闭门窗,利用锅炉或改造好的油桶将热蒸汽通入棚内,当温度上升到63℃左右时压火控温,必要时通入新鲜空气使之冷却,使温度控制在60℃左右维持12-24小时。

白天一般能维持这一温度,关键是晚上一定要不断地通入适量热蒸汽。

当温度降低到50℃左右时维持5-7天,最后通风降温,使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残留的氨气排出。

料温降低到28℃以下时铺料播种。

(1)料进棚后应根据料的干湿程度决定是否调水。

因后发酵过程中大量消耗培养料内的水分,此次调水是避免后发酵结束后不再调水,以减少杂菌感染的机率。

(2)培养料尽量堆放在中上层。

最顶层和最下层原则上不堆放,上层有冷凝水,下层温度低。

培养料要蓬松堆放在床架上,切忌压实。

二、发菌期管理1.播种。

根据播种季节的早晚和料的厚薄灵活掌握播种用量,一般每平方米1.5-2.5瓶。

播种前一定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把所有的工具彻底消毒,同时把培养料抖松整平,厚度一般20-25㎝,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实时播种,山东省的菏泽、济宁、聊城等市一般播种时间在八月份,山西省的太原、吕梁等地一般在八月底九月初。

在现实操作中一般采用直播法,即把菌种全部撒在表面,这种方法简单快捷,而且菌丝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可以封住料面,杂菌不易侵入。

播完后用消过毒木板的轻轻压实,然后用薄膜覆盖。

如果料稍有偏湿也可覆盖报纸或其它消过毒的纸张。

密闭门窗,进入发菌期。

2.发菌。

发菌期间要经常把附着在薄膜上的水珠轻轻抖落在地上,菌丝萌发7-10天左右就可揭膜,如果有杂菌感染料面或覆盖空间湿度过大可提前揭膜。

(1)在发菌期要经常观察菌丝长势及菌丝吃料的快慢程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造成虫害杂菌蔓延,从而降低产量。

如果培养料过干或过湿都会造成菌丝不吃料或退菌。

过干可向空中喷水加大空气湿度,如培养料过湿可采取反打钎或撬料并加大通风。

三、覆土及覆土后管理1.覆土材料的选择。

覆土的土质、土粒大小、土层的厚薄等都直接影响出菇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

总的来说覆土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具有良好的持水性和透气性。

覆土中营养物质不能太丰富,营养贫瘠的较好些,要求选表层20㎝以下的不含病原菌和虫害的土,切忌可溶性盐浓度较高的碱土。

目前最佳的覆土材料是草炭土,沙壤土次之。

草炭土具有良好的持水性、透气性,下面就以草炭土为覆土材料简要介绍管理方法。

⒉草炭覆土材料的调制。

每立方草炭土添加10㎏生石灰(也可配制成PH值7.5-8.0的石灰水来喷洒草炭土),0.2m3沙子。

先把沙子、生石灰、草炭土混合在一起,翻上两遍,尽可能使三者混合均匀,堆成一个大堆,用清水从上面开始浇水,直到底部有水溢出,第二天开始翻堆。

翻堆一般4-5遍,直到整个土堆均匀一致,最后用薄膜盖严,密闭24小时。

3.覆土前床面的处理。

覆土前,如果床面有杂菌应喷洒300-500倍杀菌剂,若床面太干燥可结合喷洒0.5%石灰水,然后通风晾干,若料面湿度太大可提前通风,保持料面稍干。

⒋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根据料的厚薄程度灵活掌握覆土的厚度,土层厚度一般控制在3.5-4.5㎝,土的干湿程度调制成手握有水渗出,落地即散为宜。

这期间关键要注意观察料温,力争控制在28℃以下,必要时可采取夜间通风或料内打钎,以及在棚内墙壁、门窗处经常喷水控制温度。

棚内湿度最好控制在65-70%范围内。

四、出菇管理1.扭结出菇。

菌丝开始爬土时要轻微喷水,爬土快就要勤喷水,随着菌丝部位升高,逐渐加大喷水量。

喷水时要结合通风,当菌丝爬土距表面1㎝时,把水打足达到最大极限,同时大通风降温,使料温控制在20℃以下,以便菌丝能有效扭结。

控制好菌丝生长防止冒菌,一旦发生冒菌要加大通风降温,并喷洒0.5%石灰水。

冒菌严重并形成菌被的,要用小刀或耙子把菌被破坏掉,再结合上述管理方法。

当菌丝开始扭结时,根据棚内实际情况关闭通风孔,或尽可能少通风。

3.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根据天气变化,准确把握好通风换气和保温、保湿三者之间的关系。

(1)秋季出菇前期气温高,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快,应加强通风及时调好水分,保持好菇棚的湿度,通风打水一般选择早晚进行。

秋季后期气温逐渐降低,出菇也逐渐稀少,而且生长缓慢,应减少喷水通风,通风喷水一般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

棚内温度低于8℃时,要保持自然出菇,偶尔在中午温度高时喷少量水,通短时风。

(2)随着气温一天天回落,当温度低于5℃时就要进入越冬管理,基本上停止喷水,保持覆土不发白就可。

午间温度高时通风,保持土壤干燥,然后开始整理床面,清除死菇,剔除老根和老化发黄的菌索。

(3)如果秋季出菇量大且菌丝旺盛,表层的土就要用耙子轻轻耙一下,然后表层撒少量石灰面,100㎡撒4㎏生石灰,彻底进入越冬。

一、栽培要点1、场地选择。

双孢菇菇房要选择地势高燥,用水排水方便,环境卫生,开阔的场地,可用半地下菇棚或冬暖大棚。

2、菌种选择。

选用品种AS2796,适宜二次发酵,耐肥水,抗逆性强,产量高,商品性状好,是玉米芯栽培双孢菇的较理想品种。

3、培养料制备。

⑴配方:(以100平方米计)玉米芯2200公斤、牛粪1800公斤、尿素25公斤、石膏30公斤、磷肥17.5公斤、石灰75公斤。

⑵堆积发酵:按配方将玉米芯(粉碎至花生粒大小)干牛粪、1/2石灰、1/2磷肥,搅拌均匀,将尿素化入水中后泼洒,边加水边搅拌均匀,使料含水量达到65—70%。

拌好料后将料堆成宽1.2—1.5米,高0.8—1.0米的长条形堆,然后按间距0.4米打直径2—3厘米的孔,以利透气散氨,然后覆膜升温发酵。

一般3—4天料温即可达到60℃以上,保持2天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加入剩余的1/2磷肥,1/2石灰,全部石膏翻堆时要内外倒换位置,达到"一松二匀三防"的要求,打孔打密孔,以利通气发酵。

再覆盖薄膜。

第一次翻堆后4天即进行第二次翻堆,此次翻堆要加入0.5公斤三氯杀螨砜(醇),1.5公斤多菌灵防治螨类及杀菌,第二次翻堆后3天即进行第三次翻堆,此次翻堆要求均匀喷洒2.5%敌敌畏0.5公斤,40%甲醛溶液2公斤,调节pH值达到8,调整含水量65%—70%,再堆闷2—3天即可进行房铺料播种,发酵好的培养料呈棕红色,闻之有香甜味,无臭味,无氨味,质地疏松,含水量65%左右。

4、菇房消毒。

在培养料进房前3天,密闭菇房按100平方米用40%甲醛和2.5%敌敌畏各2公斤,或用硫磺点燃熏蒸,密闭24—48小时,彻底杀灭病虫杂菌,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准备播种。

5、铺料。

发酵好的料要及时撤堆,趁热进入菇房,铺料宽100厘米,料厚20—25厘米(气温高薄一点,气温低厚一点),走道宽50厘米。

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即可播种。

二、栽培技术1、播种。

播种时可用双孢菇麦粒种1.5—2瓶/平方米,采用夹层播种方式,先将二分之一菌种掰成枣子大小,撒在料面上,用手翻到料中间二分之一处,再将剩余菌种掰成花生米大小(菌种掰碎一点,防止群菇出层)撒在料面上稍压实,使菌种与料面接触紧密,再在表层撒一层薄薄的培养料,最后在料面打直径2—3厘米的孔,以利透气和稳定料温,最后覆盖一层地膜,这种播种方法可以加快发菌速度,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有利于防止污染和提早覆土提高产量,播种后3天内以控温保湿为主,促进菌丝生长,3天后可逐渐加强通风,促进菌丝生长。

2、覆土。

当菌丝长至料厚的四分之三时,即可覆土。

选择透气性和持水性较好的腐殖土,经太阳曝晒后在覆土前2天掺入2%生石灰,1%磷肥,然后用5%甲醛,0.1%敌敌畏水溶液调水至20%左右,pH值8左右,覆膜48小时即可一次性覆土3.5厘米左右。

看了玉米芯双孢菇种植技术还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