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做好人物专访的几个要素如何做好人物专访,依笔者浅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对象。

由于人物专访具有与采访对象接触时间短、包涵容量大的因素,记者在介入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个人经历、性格兴趣、成就建树等)。

已故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在谈到他出访美国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道,他几乎天天要接受采访,多的时候一天五六批,但有时间限制,而且很严格,一般一次采访不超过半小时至40分钟。

即便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只提了几个问题,事后却在报纸上发表了3篇文章,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

这说明这个记者在采访前已将采访对象“吃透”。

反之,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情况不了解,只凭与采访对象的简单谈话,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不仅耽误时间,遗漏重点,有时还可能使对方反感从而造成采访渠道的阻滞。

据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1986年为采访邓小平,在采访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阅读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有关邓小平的文字材料,还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提供邓小平的有关影视资料。

正因为他未雨绸缪,充分准备,熟谙采访对象,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华社也分两次详尽地向世界披露了这次专访的内容。

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巴巴拉·沃尔斯特说过:“人物专访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的周密研究。

”采访前的准备还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访问提纲,明确专访的主题,以及对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

总之,采访的准备越充分,访谈中记者越能够掌握主动权。

表现个性。

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

个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观点等方面。

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

抓不住人物的个性,就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抓住了个性化的言语、动作,就会形象凸现,使人物活起来。

个性,是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

怎样才能在专访中写出人物的个性呢?从一些优秀的人物专访来看,必须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着力刻画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其具备具体、可感的特点,给予读者以生动的感觉。

要着力写出具体的、立体的,能让读者感觉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以其鲜明的个性,将读者紧紧吸引,并和读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第二,必须写好细节。

细节虽然很小,但很重要,尤其要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因为它是文章感人因素中的精华。

而要写好细节,记者就必须在采访中深入细致地观察,手、眼、耳、口、鼻、脑一起用,那怕是瞬息即逝的动作。

只有这样做才能在专访中刻画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新闻人物形象。

记者先做到“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采访并不是收集“事例”,是要学会寻求“事例”背后的答案。

陈秋霞大一是“学渣”,我们知道了这个事例,这并不能作为她的个性,我们要挖的是: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她个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她最不寻常的、感兴趣的心灵上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记者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学会观察被采访者,学会思考,学会顺势去挖掘:导致他某一个思想、行为、情感倾向发生改变、他的爱好和厌恶、突出性格、习惯、难忘的经历、重要影响的人或事物等等。

从内在精神上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人物的个性。

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复述”。

掌握分寸。

掌握分寸,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表现专访人物。

不要人为拔高,不要极端化。

优秀人物是社会的中坚、民族的精华,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社会大背景,包括改革的机遇、氛围以及政策和舆论的支持等。

人物专访要正确反映人物成长或生活的“土壤”和“氛围”。

当然,不是靠贴标签或图解政策,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如实地理解人物,反映人物。

优秀人物的成功与失败是正常的。

所以我们的人物专访必须要掌握分寸,褒抑得当。

展示风格。

展示风格有两层涵义,一是表现采访对象的风格,二是表现记者的风格。

首先,专访的主要方式是访问交谈。

采访对象身份各异,谈话风格、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各具特色。

采访者要注意尊重采访对象的个性风格,访问和写作要尽量保留谈话的本来面目,特别注意不可歪曲对方谈话本意,防止强加于人。

注重纪实性不仅关系到专访的真实性,还体现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其次,可以说专访这种新闻样式给予记者宽阔的展示个性风格的天地。

当然,这里指的是记者素质的全面发挥,绝非喧宾夺主的自我表现,如,有的记者专访偏重理性思考;有的则风趣幽默;有的热情洋溢;有的委婉细腻等等。

记者的个性风格是记者多年采写实践的积累和升华,逐渐锤炼而日臻完善。

法拉奇的体会是:“每当我经历一次重大事件,或进行一次重要的采访时,往往深感苦恼,就像隐藏在历史丛林中的小虫子那样,害怕缺乏足够的眼睛、足够的耳朵、足够的脑子,去看、去听、去理解这些人物。

我说在每次采访活动中我都耗费许多心血,这一点也不夸张。

”以访问世界风云人物而著称的法拉奇的这一体会,道出了专访的难度和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专访的开头专访通常不能劈头就是谈话,需要安排一个开头自然而然地引出访谈的内容来。

开头有这样一些常见写法:介绍采访对象的概况;介绍采访对象的某一突出成就;由一个读者普遍关心的事件或问题引发;对采访现场进行描绘;直接引用对方的某句精彩的原话;交代访问的意图和目的。

还有一些,但已不必一一列出。

总之,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写得新颖,有吸引力,这是专访开头的写作原则。

专访的主体专访主体的写作要注意两点:一是写好语言。

在专访写作中,可以对采访对象的语言作一些必要的选择和谨慎的加工。

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对方的话语一股脑全撮进文章中去。

对那些重要、深刻、清楚、有较高新闻价值的语言,我们要写进作品之中,其它的语言则应舍弃。

有些明显辞不达意的地方,可以在不违背对方原意的前提下作一些调整,但一定要谨慎。

二是要写出现场感。

专访是一种现场采访,整个对话过程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有着特定的氛围和特定的人物对应关系,有具体的表情和口吻。

这些虽不是专访的核心内容,但是缺少了这些内容,专访就会枯燥而且缺乏真实感。

像下面这样的句子为专访增添了不少生动性和真实感:她微微叹了口气,稍稍沉思之后告诉我:……她性情特别开朗。

她和我交谈时,闪动着机灵的大眼睛,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信仰和崇拜……——怎样写?1、人物在特定背景及环境中的突出或不寻常的言行(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观念?他喜欢的习惯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做了什么?他做到了什么?他失败过吗?他如何面对挫折?)2、不要孤立地写主人公,要善于描述他与他人之间的多种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个性,包括亲朋好友,上级下属,学会从侧面采访,从他人的介绍中多角度了解人物)3、采访中,注意观察主人公工作、生活的环境,包括喜好物、环境摆置等。

简介体现人物个性的一切外在环境。

4、挖掘人物典型经历。

(过去的经历、他本人印象最深刻的经历、给他影响最大的人或事、对个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转折经历、性格的弱点,重点放在如何克服弱点等等)5、主人公其他平时言行、细节,简笔勾勒。

专访的结尾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下列几种主要方式:以作者的抒情和评论作结;以采访对象的希望和要求作结;以一个难忘的小小镜头作结;以对采访对象情况的补充交代作结……(来自互联网,作者不祥)善于观察,凸现个性——人物专访写作漫议○王伟华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

这引起人们的兴趣。

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

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

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

现将采写过程中的两点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关于善用眼睛采访人物观察是记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写人物专访,观察细致,从人物的服饰、举止神态,到周围的有关事物,都应在记者视线之中,尽管在特定的场合采访,可能会受到不少限制,但是只要记者善用眼睛,还是会获得丰富而翔实的材料。

1992年5月22日,已故的原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夫人、全国政协常委王光美抵石。

当她一踏上革命圣地西柏坡,我发现王光美同志的眼睛湿润了。

她深情地说:"我熟悉这里的山山岭岭,今天我是旧地重游,探亲访友,来看望老区父老乡亲的。

"穿过松树林,眼前是少奇同志当年旧居。

圆桌、方凳,依然安放原处。

壁上,一帧少奇和光美同志结婚照悬挂正中,睹物思人,我听到王光美同志激动地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和少奇当年居住过的地方。

这个木箱,是少奇同志在西柏坡使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有关土改问题的报告等重要文献的手稿,当年就存放在这里面。

"从任弼时旧居出来,眼前是一个晒谷坪,我发现王光美同志异常兴奋,她向陪同人员回忆起她当年结婚时的情景。

她说,1948年夏天,我和少奇同志在西柏坡结婚。

那天是个周末,中央军委外事局的女同志为我缝制了一件衬衣,她们还赶集买来鸡蛋,拿来奶粉,给我们制做了一个蛋糕。

主席和总理都吃了我们的结婚蛋糕,就在这个晒谷坪上,我还请主席和总理跳了舞。

在撰写《王光美重访西柏坡》的人物专访中,我将用眼睛观察到的这些新闻细节都一一写入文中。

我认为,一篇好的人物专访,对于人物的刻画要有血有肉、形象丰富。

写与众不同的人物更应该这样。

写人物花一点笔墨写肖像是必要的。

我是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王光美同志时的印象:"上午9点,已届71岁的王光美同志,来到千年古刹隆兴寺。

她一身简朴的黑色衣衫。

领系藕荷色飘带,平易近人,风采依然。

她不时向过往游人微笑致意。

" 我体会,记者要善用眼睛捕捉新闻细节,只有这样才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二、关于突出个性写人物专访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个性,写谁像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要想抓住人物的特点和个性,特别是注重抓取典型事例,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采写《南极寻梦一巾帼》--访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时,我注重了典型事例的挖掘。

为了心爱的事业,金庆民的三个孩子都是在满月后,扔在浙江绍兴的姑妈家。

当她回浙江看望孩子时,孩子喊她"舅妈"时,她流下了眼泪。

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不觉得失去的太多了吗﹖在采访中,金庆民对我说:"我是学地质学的。

报效祖国和人民,匹夫有责,'匹妇'也有责啊我信奉缺憾美。

人生正是有所失,才显得更悲壮美丽。

"这些属于哲人和诗人的语言,从她的口中吐出,是那么的朴素,潜藏着一种内在的激情。

风沙飞舞,黄土没膝,20天才送一次淡水,多次死里逃生。

就是在这茫茫戈壁滩上,金庆民度过了20个春秋。

她如同一棵美丽的胡杨树,在光秃秃的戈壁大沙漠上顽强地生长着。

南极腹地文森峰终年冰雪覆盖,夏季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是没有生命的世界。

至今,世界上尚无一位女性踏上这块土地,在地质科学领域,它也是块处女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