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诗歌语言优秀课件

鉴赏诗歌语言优秀课件


(2016·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 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我认为“望”字更好。望有远 远地看的意思,作者端居室中,远看远山 白云,山与云自然结合,表达了一种恬淡 闲适的情怀。“望”字照应标题中的“登 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而“空”字 却没有模式:诗眼型 2、第三种模式:炼句型 3、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技巧点拨:
炼字型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 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 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 首诗词往往会因为一字或几字炼得好 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 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和 数量词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 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 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 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①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羞涩”一词的妙处。 答案:羞涩,有害羞之意。(步骤1) 用“羞涩”一词来状菊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 颖独到而且巧妙。“羞涩”写出此菊花经过一夜的霜打, 无力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的神态,十分传神。 (步骤2) 该句写出了词人对进入仕途的怨恨、懊悔的内心,表达 了他对仕途的厌倦的思想情感。 (步骤3)
精要点拨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
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
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
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
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
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三炼颜色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
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 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 析。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
考点说明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 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 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 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 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 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 活用等情况。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字(词、句)统领全诗类
考点说明:一词(句)统领全诗类(“诗 眼类”)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 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 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 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句子)。
经典例题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 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 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 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羞涩”一词的妙处。
【注】①张榘(jǔ):南宋人,一生不得志,只担任过地位低下 的职位。
典型例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 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 一),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 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 笛声引起的,由情景描写转入抒情(步骤 三)。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 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 频频。 从“万里”、“时时”、“夜久”中任选两个词,分 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6分)
译文:西风萧瑟,溪桥边树枝头的枯叶被吹得零落纷飞, 菊花也垂首自哀,尽显秋的荒凉。风尘满身,前路漫漫, 何处归程。坐骑蹄踏寒露,远处晨鸡报晓,天际淡然月 影,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 仕途坎坷,身心疲惫,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竟有如此多 的感慨,暂且饮尽杯中离别的酒,君莫窃喜,君不见六 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
2.如何赏析“诗眼”(关键词)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 ②最能营造意境。 ③最易统摄全篇。 ④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 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3、设问方式: ①简析某字在诗中的作用。 ②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③第几联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④诗歌开篇用某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⑤这首词上片有一个字统摄了下片的内容,这个 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4、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眼,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③点出该字(词)在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用: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
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 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 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 “着色的思绪” .
炼字类别
动词
主要功用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掌握炼字题答题规范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 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 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 哪一个字?为什么? (3)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炼字型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情 景。(分析)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效果作用:意境 +感情)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 形容词(修饰词) 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叠词 特 殊 词 拟声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 词 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 诗情
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
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
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
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①红杏枝头春意闹
①热闹 ②红杏在枝头绽放,开得那么灿烂, 那么热闹 ③用了通感手法 ④ 把无声的姿态 描摹得好像有声,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 勃的生机。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孤独。一片孤独的城池处于万仞高山之间。 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一炼动词 动词艺术效果:
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 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引”字比“别”字更妙。 “引”字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 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 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 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 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 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注:答此类题型时要加上划横线的两句话, 中间红体字部分跟炼字型答题步骤是一致 的)
炼字类别
动词
主要功用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 形容词(修饰词) 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叠词 特 殊 词 拟声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 词 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 诗情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 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 想。
精要点拨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
语 ) 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
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
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
1.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 “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 “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 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 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 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 夔《扬州慢》 ) ,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 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 查的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