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PPT课件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 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 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 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② 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 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 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例②阅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回答问题
问:竹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 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 互融合。
例①阅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 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 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回答问题
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对混浊官场的鄙视。
例②阅读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回答问题
问:诗人对劳动人民,对统治制度是什么 态度?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制作:睢宁县中学 汪振学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含蓄蕴藉 富有哲理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表现手法类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缘境生情 象征衬托 烘托渲染 起兴寄托 状物移情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以小见大 对比描写 画龙点睛 运用修辞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诗歌风格类
豪放 雄奇 沉郁 直率
作品风格
婉约 含蓄 清新 风趣
行云流水 简洁 洗炼
语言风格
明白如话 质朴清新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形式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其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入木三分 淋漓尽致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 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 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 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 题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 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例②阅读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 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 烟散入五侯家。”回答问题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那几句?
答: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 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 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 政的讽刺的目的。
4.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例③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 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回答问题
问:“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 么?暗写了什么?
答: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 士孤寂的处境。
6.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例①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 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语言特点类
粗笔勾勒 浓墨重彩 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 平淡质朴 平易近人 绚丽奇幻 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 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 诗情画意 惟妙惟肖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文章结构
自出机杼 不落窠臼 层次分明 巧埋伏笔
独树一帜 构思精巧 曲折有致 前呼后应
别具一格 颇具匠心 层层铺垫 浑然天成
答:“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 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 收得多,本应过上富裕生活,而现实却是“农 夫犹饿死”。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5.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例①读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回答问题
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 作者怎样的情意?
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 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 志的一种方法。
例②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 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回答问题
问: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
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 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
例③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回答问题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 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 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 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例④阅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设问角度
一 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二 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三 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一 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 乡的事实的?
问:本诗清幽绝俗的意境是由哪些景物构 成的?
答:竹林、孤琴、长啸、明月构成了清幽绝俗 的意境。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 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伤悲。”回答问题
问:本诗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 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 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 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 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 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 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例①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