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如何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住宅区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针对当今现状,提出了设计中的几个常见弊端和一些改进措施,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住宅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以人为本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区的整体感觉越来越重视,特别对其周围的环境、住宅区的管理等方面。
因此,住宅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到整个城市环境和都市景观给人们的感觉。
为了突出城市环境和都市景观的整体美观,就必须对住宅区公共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与规划,并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现状对住宅区公共空间进行改进优化,使设计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1 住宅区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1.1 将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建筑的附属品作为一个居住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独立要素而非依附于其周边建筑而存在的附属品。
它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像是一个“场所”。
在中国传统对于住宅的理解中,对住宅的室外环境就有很高的要求。
如王昀在《空间的界限》里曾经这样解释中国古代的空间观:“中国的审美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审美对象必须体现‘气’。
‘气’是万物的本源和生命,是艺术的本源。
绘画艺术中的虚实相生,书法艺术中的计白当黑,都是由实所围合的虚空,到所产生的变化所达到的审美感受。
”他将这种基本的审美感受和四合院建筑的形制结合起来研究,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本身与自然宇宙间存在着某种同构的关系,即“宇宙模型”。
然而时下很多设计都忽略这种由来已久的精神需求,生硬的用一些西方景观元素来点缀建筑外部空间,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为了满足城市规划管理所要求的硬性指标,充其量只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1.2 忽视地域性特征城市的地域环境对于创作过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任何城市都会有它发展的轨迹,任何地域也有它独特的历史。
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也不会相同。
所以中国各地居住区规划不可能都遵循同一种模式、其位置、规模、风格、形态必然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那些充斥着当今设计市场的所谓“本土化”方案,如江南水苑、帝囿风格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然而这些显然不是哪里都适用的。
虽然建筑师们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总的来说“和传统建筑相结合”还是仅仅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手法层面上,例如园林造景的手法,古典形式的借用等等,缺乏真正的对于我们集体记忆空间特征的思考。
1.3 设计手段单一就建筑设计本身而言,尤其是建筑建造的几大重要特征——建筑尺度、表皮处理和主体建筑的建构方式上,当今建筑师一则采用原本的西方现代主义构成手法,另一则采用欧式古典、新古典元素进行立面装饰。
与其相呼应的,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设计也多采用西方园林景观的构成手法,有的为了便于设计和管理,几乎没有可进入性。
景观层次单一,缺乏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多层次趣味性。
尤其是小区的入口部分,往往在设计时植入现成的方案,大面积的绿化景观无法为人所用。
有的为了满足小区的绿化率,随意划分绿地,导致绿地的大小尺度失调,无法满足商品房景观共享的原则,使景观和建筑脱节,无法满足应有的归属感。
2 改进措施针对上一节所提出的几个问题,笔者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如下思考。
2.1 以人为本的户外景观设计居住小区的户外空间应当适合于公共活动的产生,它不仅应该提供给住户视觉享受,还应满足住户的休憩、交流、活动,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主要载体。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首先考虑人们的行为规律。
例如中老年人和儿童大多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等等。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室外空间的生活分为两种模式:正效应过程和负效应过程。
其中正效应过程是指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候,别的人就会表示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亲身参与或者体验过程。
而负效应过程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则没有被吸引的机会和可能。
户外景观可以采用一些处理手法来诱导居民的行为活动。
群体使用的设施和孤立的活动设施相比,更能够激发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活动场所的效用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在诱导居民的活动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室外遮蔽空间的设计,例如室外凉亭、景观廊和结合公共活动用房的灰空间等。
亭子和廊道是有效的组织人们日常交往和活动的空间。
人们可以在里面交谈、游戏,也可以摆置一些桌椅等在里面下棋、休息,将它们作为长时间停留的空间。
这样,亭子和廊道中可能形成固定的交往模式,引发人们对这个场所的情感和寄托。
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将各种景观要素结合起来,例如喷泉——坐椅——凉亭——篱笆长廊形成一组主序列,健身设施、信息栏等公共设施形成活动的辅助序列,这样空间上的连接和转换使场所之间相互区分又有联系,营造了一个使用性很强的交往空间。
2.2 充满地域性特征的景观设计除了各种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之外,静态的景观也可以起到聚集人们驻足欣赏参观的目的。
首先,雕塑是居住小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很好的要素,雕塑同建筑一样引导人们运用视觉审美去体味形态空间。
在处理雕塑和建筑的关系时,雕塑不能生硬的布置,应该经过融合后使两种艺术浑然一体,展示建筑的形态美的同时,也表达雕塑所阐释的情境风格。
此外,城市雕塑结合公共绿地绿化以及生态绿地等绿色空间体系进行创作,也不光在色彩、形态上起到作用,而是切实的能够营造使人们放宽心胸、休憩游玩的良好景观。
也可以设置能为鸟类等栖居提供条件的雕塑,营造居住区中的小生态,同时增加居民的生活情趣。
第二,水体的设置也能营造居住小区别样的感受。
各种各样的喷泉、水池、跌落的水体和瀑布等等,能够吸引人们观赏水景之美和从事各种与水体相关的活动。
有的居住小区的设计理念就是围绕着大片的水体展开,所以也特别应该注重水体周围环境的营造。
可以建造一些沿湖的漫道,还有凉亭、喷泉等,提供业主漫步、游憩、赏玩等多种亲水活动的需要,并且还利用大面积的湖水,放养鱼类,开展垂钓活动,更加增加湖水的活力与人气。
同时,还可以在湖边栽植各种植物使小区四季都能获得应时的景观。
2.3 明晰洗练的设计手法2.3.1 便捷的公共交通空间在居住小区中的公共交通空间主要有:车行出入口、人行出入口、小区或组团道路、地上或地下停车场、消防车道或消防场地、单元出入口。
各个等级的交通空间,是小区居民日常进出的必经之路,几乎所有居民都会在各个交通结点停留。
在遵循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各项规划设计规范条例之外,交通空间最大的设计原则,就是保证通行的便捷和安全。
2.3.2 良好的入口转换空间某小区入口设计,将小区的入口和小区公共建筑结合起来,在主入口周围布置物业办公用房、业主活动中心和幼儿园,三者中心留有足够的活动广场,使居民未进入小区之前,首先从心理上融入小区的氛围,很好的达到了明确区分内外的作用。
小区内的业主可以顺路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参与各种活动,办公物业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便利的上下班,管理小区的各项业务,从而可以很好的集散人流,同时不干扰小区内部居民的生活。
同样的,这个主入口也不允许机动车的出入,机动车的出入在南百米余处另辟出入口。
另外,在居住小区中私密与公共空间的转接,即单元的入口部分,也是居民使用频率很高设计结点。
作为过渡空间,单元的入口起到室内外空间的衔接作用。
在设计时,首先保证室内私密性和出入便捷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借景、框景、障景等传统的设计手法,将室外的自然景色引入室内,将室内的空间延伸到室外,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形成自然的空间转换。
2.3.3 合理有机的外部空间结构层次外部空间组织的优劣直接影响居民户外活动的频率,从而也影响居民交往的频繁程度,而邻里交往又是形成社区认同的基础。
因此,为了使居民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产生认同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区分化的繁荣,必须做好社区外部空间层次的组织。
完善外部空间的规划结构层次,不仅要与相应的规划结构层次衔接,进一步完善整体规划结构,还应该使外部空间有利于交往的形成,从社区的角度考虑空间的营造,增加邻里经常性见面的场所。
相对而言,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的空间对于促进社区关系的影响比较小,而组团级别的用地则影响较大。
在某山水居小区的规划结构中,整体采用了多中心的规划模式,道路将地块分为了七个部分,自然形成了七个组团。
组团自然的围合又形成了三个中心,每个中心设有相应的活动场地与景观以及其配套设施。
组团路交叉口都设有广场,形态各不相同,广场边缘设置小商业或服务性商业。
除了空间开合有致,形成了不同功能不同要求的空间形态以外,这种传统的聚向性组织模式有益于组织内部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另外,公共设施的配套是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分级一般与居住区规划结构基本上一致,与之相连的公共空间也应与社区的布局相匹配。
其中属于公益性的设施如社区管理、服务以及对社区居民活动影响较大的设施尽量安排在社区这一层次上,并在布局上相对集中分布以利于社区向心性的形成。
3 结语改造后的城市在迅速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对住宅区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为了确保城市环境和都市景观的整体美观,就要对住宅区公共空间进行优化设计。
同时,住宅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并遵循人与自然共生的原则,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创造一个科技环保、健康舒适的宜人社区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1] 朱林.住宅区空间序列的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20期[2] 章利红.探究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