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人教版 完全平方公式6 人教版
初中数学人教版 完全平方公式6 人教版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所以说,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ab)2a22a bb2
的示意图吗?
说明:学生分成2人一组动手折纸, 并互相交流结果。
创设情景 推导公式
观察特征 建立模型
利用模型 巩固新知
竞技场:“你 也可以是老师”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公式:
① (ab)2a22a bb2
② (ab)2a22a bb2
1、问题: ① 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部分看:四块面积的和,S= 。
根据面积相等,学生猜测:
(ab)2a22a bb2
2、算一算
① (a b)2 =?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
说明理由吗?(引导学生说理)
② (ab)2 ?
(ab)2[a ((b)2 ]
3、做一做 你能利用面积知识,仿照课本以及
演示的动画,用白纸折出
利用模型 巩固新知
竞技场:“你 也可以是老师”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你能否仿照上面的例3,出 几道题目考考大家吗?
要求: 1、时间:5分钟
题目个数:不限。 2、以最后正确的个数决定胜负。
创设情景 推导公式
观察特征 建立模型
利用模型 巩固新知
竞技场:“你 也可以是老师”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乘法的两个公式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 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模型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 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 建模的思想。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 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 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学会在与同 学的交流中获益。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设计 说课小结
过程设计 :
创设情景 推导公式
观察特征 建立模型
利用模型 巩固新知
竞技场:“你 也可以是老师”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创设情景 推导公式
观察特征 建立模型
利用模型 巩固新知
竞技场:“你 也可以是老师”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1、想一想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 直接运用。
难点:① 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 理解与正确应用。
② 正确、灵活地选用模型。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设计 说课小结
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 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 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 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 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 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 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 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教法与学法:
(二)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公 式的推导变形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 率。采用小组讨论,大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 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 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 手、动脑,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乘法公式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 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帮助,更是以后学习因 式分解、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 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
(3)公式的发现与验证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 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板书设计
15.3.2 完全平方公式
1、公式:
4、投影布
(ab)2a22a bb2 (ab)2a22a bb2
2、例题
3、学生板演
时间安排
6分钟
创设情境 推导公式
19分钟
观察特征 建立模型
12分钟
利用模型 巩固新知
6分钟
竞技场:“你也 可以是老师“
2分钟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设计 说课小结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chóu)躇(chú)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1)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 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一大主干,乘法公式则是在学 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来进行学习的;一 方面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 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 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乘 法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 简意识有较大好处。
– 对于作业习题的布置打破传统的格局,使不
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
谢谢 再见
自从那一天,我衣着脚,挑着行李,沿着崎岖曲折的田埂,离开故乡,走向了城市;从此,我便漂泊在喧嚣和浮躁的钢筋水泥丛林中,穿行于 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内容相当丰富。以浩如海洋来比喻,都不之为过! 近日,我在“儒风大家”上,看到一篇文章,仅用---三句话、九个字。说出了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 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所示)
a
⑴、分别写出每块实验田的面积;
b
⑵、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 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动画,学生抢答: b
a
⑴、四块实验田的面积分别为: 、、;
b
⑵、两种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
① 整体看:边长 的大正方形,S= ;
2
创设情景 推导公式
观察特征 建立模型
利用模型 巩固新知
竞技场:“你 也可以是老师”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例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4mn)2
(2)
(y
1)2 2
(3) (x2y)2
(4) (2a 3b)2
32
例2:议一议:下列运算对不对?
(1) (x+y)2=x2 +y2 (2) (x -y)2 =x2 -y2 (3) (-x +y)2 =x2+2xy +y2 (4) (2x+y)2 =4x2 +2xy +y2
① (ab)2a22a bb2
② (ab)2a22a bb2
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将公式转化成数学模型,套用模型计算时, 注意选择适合的模型;
2、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数式; 3、公式的结果有三项,不要漏项和写错符号
作业:
1、书面作业:课本 习题P185 2;8 。 2、阅读作业:课本P186 “阅读与思考”
例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使等号 两边成立。
(1) (4m__ 2)1m 624m____
(2) (x___2_x2)bx(__2 _) a
(3)
(__0_.5b)2
a2
ab____
36 6
(4) (7xy)24x92(__ _y2 _)
创设情景 推导公式
观察特征 建立模型
初中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节
完全平方公式 (说 课)
胜利二中 韩 钢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过程设计 说课小结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在
整式乘法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
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的乘法后进行学习的,
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②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学生4人一组讨论两个问题后 ①、填表:
左右 边边
相 同 ②、点学生用语言叙述完全平方公式。 不 同 点
2、说一说:
公式里的a、b能表示什么?
(
) 2 2 2
2
3、套一套:
(x3 ) 2 2 2
2
(2x - 3 y ) 2 2 - 2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