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解读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君主论》在二十世纪被西方舆论界列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然而其在该书中所表达的以不关心道德、“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为核心的政治权术思想却使马基雅维里本人被标签为“罪恶的导师”。

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权术思想的出发点、形成条件、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的分析,实现对马基雅维里政治权术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权术思想一、政治权术的内涵所谓“权术”即权变之术。

就其本意而言,是因人、因时、因事而灵活运用的谋略、手段,并无贬义。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封建社会,社会的公共权力被极少数统治者掌握时,权术逐渐兴盛并广泛地运用在政治斗争的场合。

因而使权术一词获得了其特定的狭义即政治权术的专有含义。

所谓政治权术,就是为了达到夺取并巩固政权,或获取并巩固权位(君权、官位)等政治功利目的而采取的具有隐晦秘密特点的谋略、手段等。

由此,政治权术带有了明显的贬义色彩。

而且人们习惯认为,倡导、运用政治权术者多是为了实现一己私利或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依仗权势运用应变之术,常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所以推行政治权术往往容易招致千古骂名。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是西方将政治权术加以系统化的第一人,他在《君主论》中系统阐述和全面论证了其政治学说中最具特色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权术思想。

该思想给马基雅维利本人带来了无尽的指责和诅咒。

莎士比亚称之为“凶残的马基雅维里”,当代评论者利奥·斯特劳斯将之视为“一个邪恶的导师”。

二、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充分展现在《君主论》后十二章的内容当中。

马基雅维利从君主受赞扬或责难的原因、君主应具有的品质、君主怎样为人、如何避开谄媚者、如何识别大臣等许多方面所做的详尽阐述,构成了其以不关心道德、“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为核心的政治权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主张“一个君主如果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回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

人们评价君主也仅仅是依据其政绩,“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受到每个人的赞扬。

”马基雅维利还强调君主必须从实际出发,决不能让伦理道德逾越个人生活范围去干涉政治。

为了得到权力和保持权力,君主完全可以摒弃道德,大胆使用权术,玩弄阴谋诡计。

他提出了著名的狮子与狐狸的比喻,即君主应当同时效法狮子与狐狸,“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明智的君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应当注意高压和怀柔、暴力与欺骗手段的灵活运用。

君主应该不得人心的事情假借于手,而将示恩分惠的事情,自己来做。

马基雅维利还告诫君主,“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的多的”,畏惧叫人心存顾忌,又不敢轻易背叛。

三、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的解读1、形成的条件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繁荣发达的历史年代,这一时期也是整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高潮阶段,法国、英国及西班牙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主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也日渐强大。

意大利尽管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国家,但是由于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原因,造成其经济发展的迟缓。

在政治上,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并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五个国家,即佛罗伦萨共和国、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那不勒斯王国以及教皇管辖地,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国。

各国之间本来就战乱频繁,而罗马教皇在意大利各小国之间又纵横捭阖,制造分裂,挑起战争,加之外部强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乘机进入、蚕食鲸吞,使整个意大利处于战争频繁的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中。

此外社会风气的普遍堕落,同样深深刺激了马基雅维利。

当时忠贞和老实等于无用的代名词;武力和欺诈是成功的诀窍;挥霍与骄奢淫逸已经不足为奇;公开的图谋私利不再需要任何掩饰,成功即有力成为公式;残忍手段和谋杀行为变成政界的常策。

佛罗伦萨内部也饱经党派之争之苦,得势一方常常无情地诛戮政敌,人际之间普遍充满危机与不信任感。

面对意大利当时的社会状况,马基雅维利清醒地意识到“那里人民的道德如此彻底败坏,以致法律无力去约束他们,这就有必要由一位皇族,去建立具有完全与绝对的某种最高权力,这个最高权力像给野马口中戴上口嚼,才可以勒住他那过分的野心和严重的道德败坏。

”马基雅维利强烈地感到国家只有统一在一个强有力的君主的统治之下,才能恢复社会秩序,激发人们的德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抵御外族的入侵。

因此,马基雅维利极力主张君主若要实行有效的统治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政治权术。

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十四年的从政生涯使其近距离接触当时欧洲世界里一些伟大的政治人物,并亲眼目睹了各国统治者之间的尔虞我诈,玩弄阴谋诡计的种种伎俩,这些经历为其政治权术思想的形成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2、理论基础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恶和自利人性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人性中虽有善的一面,但更有恶的成分,且就其本质而言,人性是恶的。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而毫无社会道德可言。

他明确指出“关于人类,一般地也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在父母子女关系中也无例外,他告诫君主“务必不要碰他人的财产,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的快些”。

君臣之间只要通过物质利益的交换“就能够诚信相孚”。

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不要介意恶名,诉诸暴力就不该有所顾忌,对人侵害就必须置之于死地,无一不是以“人性恶”为其逻辑基点的。

并且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就要以恶对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

我们也应当看到,一方面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是当时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作为将性恶论引进近代政治原则的始作俑者,马基雅维利认识到政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由利害冲突所引发的活动的观点,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首次将政治的概念从传统的伦理学和神学范畴中分离出来,并赋予近代政治概念以新的特定内涵,是其对人类政治思想领域的巨大贡献。

尽管马氏把人性描绘得十分邪恶,并把恶劣的人性作为观察、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但从“神性”到“人性”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3、主要特点第一、现实主义的特点。

注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特色。

正如他所强调的:“因为我的目的是写一些东西,即对那些通晓它的人有用的东西,我觉得最好论述一下事物在实际上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论述事物的想象方面”。

现实主义特点在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中表现得也尤为突出。

作为现实的政治家,他在寻求实现意大利统一和富强的途径上,在思考君主的统治方法和手段上,不是向麻痹人们思想的软弱的道德求援,而是以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暴君僭主作为可供效法的榜样,大胆提出不关心道德的政治权术思想。

它反映了马基雅维利超乎寻常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决定了基于现实的、产生于现实的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注定是为现实服务的。

第二、行为功利主义的特点。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尤其是行为功利主义的色彩。

他的政治权术思想中,国家统一、富强是最大的善。

君主实行术治就是为了实现总体的善、最大的善。

君主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也当然地是为最大的善服务的,所以君主不必仁慈,可以残酷,因为过分仁慈“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

”马基雅维利告诫君主“一位英名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

它反映了行为功利主义强调人们行动境遇的“此时此地性”的思想,也使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的功利主义色彩更加严酷甚至有些极端。

但是因为其出发点是统一祖国,占优先地位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就此而言它还是“一种合理的功利主义的观点”。

然而,严格意义上的行为功利主义必定会导致对所有规则的否弃。

这恰恰解释了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中的“崇术贬德”,必要时甚至可以“取术弃德”的主张。

它也是马基雅维利备受后人非议和苛责的主要方面,甚至有人因此评价他是不道德的。

然而客观地说,“崇术贬德”抑或“取术弃德”都只表明马基雅维利将道德与政治分开的立场。

或者可以认为马基雅维利主张对统治者和臣民使用双重的道德标准。

即他仅仅是大大淡化了对政治权术的道德要求,但却并未否定一切世俗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实用主义的特点。

马基雅维利本人对宗教不感兴趣也坚决反对宗教至上,反对世俗权力依从与教会权力,并对罗马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与此同时,他却从实用主义的立场看到了宗教对统治者的价值,即利用宗教“来激励—如果必要的话甚至恐吓—普通大众,劝导他们宁可选择他们的共同的幸福,而不要斤斤计较于其他的利益”,而且借助宗教可以使人民循规蹈矩并培养其绝对服从的品德。

因此,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不必介意教义本身的对与错、真与假,为了统治的目的,应当利用并积极传播对己有利的教义。

这种实用主义的政治权术思想一经提出在笃信宗教的中世纪无异于石破惊天。

由此足见其政治权术思想的实用主义特点。

参考文献:[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4[2]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