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法学导论

立法学导论


边沁
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证“ 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证“最大多数人的 最大幸福” 最大幸福”。把快乐和痛苦作为立法好坏 的标志。 强调人类都生活在“ 强调人类都生活在“快乐和痛苦的绝对统 治之下” 治之下”。一个特定法案产生快乐或者避 免痛苦的能力就成了衡量它好坏的尺度。
三、当代世界立法学总说
(一)关于立法总论的研究 (二)关于立法原理的研究 (三)关于立法主体的研究 (四)关于立法过程的研究 (五)关于立法技术的研究
(一)立法学以各种类别的立法现 象为研究对象
1、各种立法主体的立法 2、各种效力等级的立法 3、各种效力范围的立法 4、不同时代的和不同历史类型的立法
1、各种立法主体的立法
(1)专门立法机关:立法议会和立法院 (2)以立法为主要职能或重要职能的国家 机关 (3)行政机关 (4)授权立法
2、各种效力等级的立法
(一)关于立法总论的研究
立法原理、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关 系(如与行政、司法、政党的关系)、立 法过程、立法技术
(二)关于立法原理
立法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立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立法的性质和功能 立法与有关现象的关系 立法原则 立法行为 立法效应 立法改革 立法制度
(三)关于立法主体
谁有权立法,谁参与,立法者有何权力, 立法者应具备何种条件等 1、关于立法主体总论和立法主体基本问题 2、关于作为立法主体的政府、法官和作为 立法参与者的政党的研究成果 3、关于作为立法主体的议会或立法机关的 研究成果
矛盾、抵触、 矛盾、抵触、冲突
三种原因: 三种原因: 立法者技艺不精 保护本地本部门的利益 立法越权
两类越权
一类是地方立法抵触中央立法, 一类是地方立法抵触中央立法, 另一类是中央立法主体所立之法超越了立 法主体本身的权限范围, 法主体本身的权限范围,规定了无权规定 的制度或规则。 的制度或规则。
(一)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立法的产 生和发展, 生和发展,以立法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前提 条件的。 条件的。 (二)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制度 (二)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制度 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达到一定程 度为条件的。 度为条件的。
二、由立法思想和学说到立法学科
(一)立法学的思想渊源和萌芽 立法思想和学说,是立法学作为独立的、 专门的法学学科得以形成、发展的思想资 料或思想渊源。
三、立法学的理论价值和地位
(一)立法学是促进法学理论与实践有效 结合的重要学科 (二)建设和发展立法学是发展中国法学 体系所必需 立法学与法理学 立法学与法史学 立法学与部门法学
第三节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立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由立法思想和学说到立法学学科 三、当代世界立法学总说
一、立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四)关于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
即探讨法如何诞生 1、立法过程总体研究和立法过程基本问题 2、各国立法过程专门研究和比较研究 3、前立法阶段研究 4、中立法阶段研究 5、后立法阶段研究
(五)关于立法技术
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法应当如何制定 追求目标:立法的科学化
当代立法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各国研究不平衡 在相对先进的国家,立法学是一个发展中 的学科,地位相对次要。 注重具体、实际、实证,深度理论研究不 够 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少见 现代法治和民主对立法和立法学的要求相 结合不够
第四节 立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方法 二、具体方法
一、基本方法
(一)实事求是的方法; (二)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三)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方法; (四)分析、比较的方法; (五)吸收和运用新成果与坚持和发展相 结合的方法。
二、具体方法
(一)以法理为指导; (二)研读立法文本; (三)联系实际生活; (四)关注国家政策; (五)注重调查研究。
立 法 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李晓霞
第一讲 立法学导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作为学科的立法学 立法学的价值和地位 立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研究立法学的方法
第一节 作为学科的立法学
立法学研究什么 立法学的体系构成
立法学研究什么
(一)立法学以各种类别的立法现象为研 究对象 (二)立法学以立法过程中各种立法现象 为研究对象 (三)立法学以各种立法规律为研究对象 (四)立法学还以与立法现象和立法规律 相关的事物为研究对象
笨法与劣法
其五,许多法的规范不完整,只有行为模式, 其五,许多法的规范不完整,只有行为模式,没有后果模 无法兑现这些规范的授权性、鼓励性规定, 式,无法兑现这些规范的授权性、鼓励性规定,也无法处 罚触犯这些规范的命令性、禁止性规定的行为。 罚触犯这些规范的命令性、禁止性规定的行为。 其六,大量法的规定滞后问题严重, 其六,大量法的规定滞后问题严重,有的规定也不适当的 超前,实施前者往往阻碍社会发展, 超前,实施前者往往阻碍社会发展,实施后者往往失却必 要的社会基础。 要的社会基础。 其七,有的法的规定所立所禁不能恰到好处, 其七,有的法的规定所立所禁不能恰到好处,在实施中往 往引出不利的结果;或是宽严失度,在实施中失却群众基 往引出不利的结果;或是宽严失度, 或是过简或过繁,在实施中有失于自由裁量失度, 础;或是过简或过繁,在实施中有失于自由裁量失度,或 失之于顾此失彼。 失之于顾此失彼。 其八,不少规定不合国情、地情、民情,不切实际, 其八,不少规定不合国情、地情、民情,不切实际,难能 贯彻实施。 贯彻实施。
笨法与劣法
其九,有的法是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其九, 制定的,有的法是盲目制定的, 制定的,有的法是盲目制定的,有的法制 定和变动缺乏严肃、慎重的态度, 定和变动缺乏严肃、慎重的态度,或制定 得过于匆忙、草率,变动过于滞后或频繁, 得过于匆忙、草率,变动过于滞后或频繁, 也难以实行。 也难以实行。 其十,有的法虽然本身并无毛病, 其十,有的法虽然本身并无毛病,但起草 时没有充分考虑实施它们所需具备的人力 和物力保障,法产生后这种人力、物力保 和物力保障,法产生后这种人力、 障又未能及时具备,因而也难以实行。 障又未能及时具备,因而也难以实行。
(二)立法学的生长和形成
(二)立法学的生长和形成
萨维尼:《论立法与当代法学的使命》 萨维尼:《论立法与当代法学的使命》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
萨维尼
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 壮大而壮大,随着民族对于其民族个性的 丧失而消亡。 立法的任务在于找出民族的共同信念与共 同意识,经由立法形式予以保存与确认。 立法可以发现并记载这一切,但却决然不 能凭空制造出这一切。
中国法之难行的立法之源
一是立法违背科学,或立法技术存在问题, 一是立法违背科学,或立法技术存在问题, 使法不能实行或难以实行。 使法不能实行或难以实行。 二是法的渊源和法的体系中存在大量的相 互矛盾、抵触、冲突的情况。 互矛盾、抵触、冲突的情况。
“笨法”与“劣法” 笨法” 劣法”
其一,许多法的规定政策性色彩过浓, 其一,许多法的规定政策性色彩过浓,缺乏操作 或是混同了法和道德的界限, 性,或是混同了法和道德的界限,使法无法或很 难有效实行。 难有效实行。 其二,许多法的规定不明确、不具体,过于笼统、 其二,许多法的规定不明确、不具体,过于笼统、 抽象、原则, 抽象、原则,使人们在应用和遵守时难以准确把 或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弹性过大, 握;或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弹性过大,使人 们在应用和遵守过程中各自为政, 们在应用和遵守过程中各自为政,以至同一规定 产生不同实施结果。 产生不同实施结果。 其三,许多法的规定不严谨、有漏洞、不合法理, 其三,许多法的规定不严谨、有漏洞、不合法理, 给实施带来很大麻烦。 给实施带来很大麻烦。 其四,许多法的规定缺少配套规定,无法实行。 其四,许多法的规定缺少配套规定,无法实行。
2、由法案提出到法的公布
(1)提出法案 (2)审议法案 (3)表决法案 (4)公布法
3、立法完善阶段
立法解释 立法信息反馈 法的修改、补充、废止 法的清理、汇编和编篡
(三)立法学以各种立法规律为研 究对象
1、立法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规律 2、立法现象本身蕴含的规律
(四)立法学以与立法现象和立法 规律相关的事物为研究对象
(1)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 (2)根本法立法与普通法立法 (3)基本法律立法与非基本法律立法 (4)法律立法与法规、规章立法 (5)其他
(3)基本法与非基本法
宪法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下列职权: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 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立法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 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3、各种效力范围的立法
(1)全国性立法与地区性立法 (2)本国立法与外国立法
(二)立法学以立法过程中各种立 法现象为研究对象
1、立法准备阶段的立法活动 2、由法案提出到法的公布阶段的立法活动 3、立法完善阶段的立法活动 4、贯穿整个立法过程的立法监督活动
1、立法准备阶段
进行立法预测,编制立法规划,形成立 法创议,作出立法决策,组织法案起草班 子,起草法案草稿,协调因立法而引起或 存在的种种关系。
3、关于作为立法主体的议会或立法 机关的研究成果
立法机关总论 立法机关比较研究 各国立法机关专论 立法机关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立法机关的产生和发展研究 立法机关的地位和作用 立法机关的委员会 立法机关的成员和职员 立法机关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 立法机关的立法权和授权立法 立法机关的服务设施 立法机关的其他问题
1、立法与历史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 2、立法与立法思想的联系
二、立法学的体系构成
(一)立法学体系构成的条件和中西方状 况的比较 (二)立法学体系构成的要素和内容 立法原理 立法制度 立法技术
第二节 立法学的价值和地位
一、法治时代与立法学研究 1、中国法施行现状 2、中国法之难行的立法之源 二、立法实践与立法学研究 三、立法学的理论价值和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