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于1941 年首先提出来的。
他使用的术语是“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 ,这一术语已被语言学界所接受。
俄罗斯、东欧语言学界通常使用" conoc TaBUTe刃bHa刃刃UH「BUCTUK a”。
对比语言学的具体工作或成果则常表述为“对比研究” 或“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
语言学家赵元任曾说过: “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的比较,
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之间
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又是各自独立的学科,有根本上的区别。
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
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美国语言学家弗里斯(C1C1 Fries ) 从1945 年起开始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谈到对比语言学问题,并在密
西根大学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基础,把语言教材的编
写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
他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写出了较早的对比语言学文献《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1Lado) 在其1957 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系统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全
书各个章节都详细深入地比较了文言与白话的异同。
他在该书中写道: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与特殊之点。
”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文》(1947) 一书中指出: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是不知不觉地把英文当作和中文差不多的东西看待,不知不觉地在那里比附。
”
20 世纪50 年代,以俄语和汉语为对比主体,形成
了我国对比语言学的潮流。
1955 年,哈尔滨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大学前身) 召开了全国首届俄语教学研讨会,此后出现了一系列俄汉语对比研究的论述。
70 年
代后期,英、汉以及其他外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才逐渐兴起。
许多专家、学者以及语言教育工作者都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语言对比研究
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通过理论阐述,探讨了语言
对比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通过具体语言事实的对比研究分析,探讨了对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80 年
代,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形成了汉语和多种语言对比的
蓬勃发展的态势。
英汉、俄汉、日汉、德汉、法汉在语音语调对比、词汇对比、成语(熟语) 对比、构词法对比、语法对比、修辞对比等方面均有成果。
特别是90 年代以来,语言对比研究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二、语言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汉外对比是当代语言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对比是当代语法研究的一种积极趋势,是语言学理
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外语与汉语的对比,可以
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外语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可以从汉、外语对比中学习先进的外语理论,提高自身的汉语理论水平。
高名凯曾指出: “因为有了比较的研究,才让我们知道在一般语法结构中哪一部分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 哪一部分是各语言所不同的,而汉语语法的研究也不会发生所谓太西洋化或太中国化的毛病了。
比较的研究所比较的固然是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可是结果是对汉
语语法的特点反而越来越清楚了。
” 语法研究的历史告诉我们,对比研究是促进本民
族语研究的一条途径。
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自己原来熟悉的东西,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发现。
外语的事实会促使我们联想到本民族语的某些事实,迫使我们考虑
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2 语言对比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语教学的推动,并为外语教学服务从哲学意义上看,比较是将一事物和另一事物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
比较分
析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研究成
果首先服务于外语教学。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离不开“母语”这个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曾经流行一时的直接教学法试图“从教学活动中绝对排除母语” ,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
正如J] 1 B 1 Me p6a所说:“在学校的条件下生头脑中排除母语是不可能的。
”学生在用“母语”说话时不会提出“为什么这么说”的问题,是个“自动化”的
过程;但当他用外语说话或写作时,却往往寻找“何以
,从学
如此”的答案,是通过领悟而形成的自觉实践。
与母语相同的现象
易于掌握;而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则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准。
吕叔湘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一文中说:“我们教外国学生,如果懂得他的话,在教他汉语的时候,就能了解他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效率。
”美国应用对比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拉多(Lado) 在他的《跨越文化的语言学》(1957) 中提出:“语言的差异即教学的难点。
教师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就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真正难点是什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对比是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排除母语干扰、变阻力为动力的极好的办法。
三、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及原则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对比语言学正处
在形成、塑造自己的过程中。
它的对象、范围、概念、术语机制还没有完全定型,它“还没有彻底制定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我们认为,对比研究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及原则。
11 共时对比原则
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必须坚持共时原则,不能拿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
21 同语体对比原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体,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选择、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和规则。
要把书面语和口语区分开,书面语同书面语对比
口语同口语对比,即相同的语体进行对比。
31 理论对比与应用对比相结合的原则对比研究可以是理论性质的,也可以是应用性质的。
其中,应用对比研究主要是为外语教学服务的,因
此,对比的过程与描写力求简易、实用,便于教师与学生使用。
同时,理论对比研究应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外语教学大纲。
41 数量统计法
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人们只注重对语言现象的质的描写,而没有量的分析。
在涉及某种现象的语体修辞特征及涉及某种语体的语言材料的使用时,提不
出定量的分析,往往只凭主观印象,缺乏客观依据,很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