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语言(Language)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际工具,它是思想的直接呈现,是一种信息系统。
1、语言的定义a.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Sapir,1921)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赵世开译)b.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Chomsky, 1957)语言是句子(有限或无限)集,每个句子在长度上是有限的,它由结构成分有限的集构成。
(赵世开译)c.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瑞士)索绪尔)d. Language is, in essence, a system of symbols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of human communication.2、语言的基本范畴——根据Boas(鲍阿斯)《美洲印地安语手册》)语音: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语法:由于表达概念的语音群数量有限,人们习惯于把概念进行分类,选择有限的语音来表达,经常使用之后这些概念和语音之间就建立了固定的联系。
如“水”的概念,按性质讲是液体,按面积讲有江、河、湖、海之分。
各种语言用来表达词语间关系的手段是有限的。
主要手段是按一定的次序进行组合,再加上语音的变化。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法。
言语单位:包括词、句子。
由于一切言语都是用来交流思想的,表达的自然单位是句子,就是包含完整思想的一个语音群。
词是从句子里分析出来的。
鲍阿斯给词的定义是:有固定的形式、明确的意义以及独立的语音,很容易从整个句子里分割出来的一个语音群。
语法范畴:鲍阿斯认为描写语言的任务有三:该语言的语音成分;用语音群(phonetic groups)表达的一群概念(groups of ideas);组合和修饰语音群的方法。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范畴。
例如印欧语系里的名词有性、数、格这样的范畴,汉藏语系里却不明显。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如果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十分相似,可以认为它们有共同的来源。
同一来源的语言在不同地区会发生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但还是可以找到某种规律。
比较不同的语言时,会发现相邻地区的语音很相似,但其词汇和语法的形式不同。
如南非的班图语(Batu)、布什曼语(Bushman)和霍登托语(Hottentot)都有“咂音(clicks)”,而它们在语法和词汇上并没有共同点。
3、语言的本质(1)语言的符号性第一,任意性。
语言被视为一个由声音和意义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但是这种结合是任意的,人们选择哪个具体的语音形式和哪个具体的语义内容结合成一个语言符号完全是没有理由的,是无可论证的。
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必然联系。
正如荀子所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名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荀子·正名》)第二,线条性。
语言符号在使用中必须按时间先后顺次排列出现,人们不可能同时使用多个符号。
如果语言符号不是按时间先后顺次出现,那么,遣词造句的规则就无从说起。
第三,相对稳定性。
语言符号一旦形成就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其变化是缓慢的。
当然这是相对的。
基于这一特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别。
(2)语言的系统性语言是由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组成,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每一要素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都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按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
(3)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社会属性,或者说,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因为语言是全社会的人用来交际的工具,索绪尔把语言比喻成“社会的契约”;另一方面,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十分发达的交际系统。
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
语言的社会性可以表现为:a、语言不是自然现象;b、语言不是个人现象;c、语言不是纯粹的生理现象;d、语言不是纯粹的心理现象;e、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只存在于一定社会,它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它们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己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f、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语言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但是不同阶级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差异。
(4)语言的功能性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两项重要的功能:交际和思维。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思考:动物是否具有语言?人类其他交际工具的效能如何?b、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首先,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的各种思维现象,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离不开语言的参与。
其次,语言与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过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再次,语言具有民族性,思维则不属于哪个特定的民族。
二、语言学(Linguistics)1、定义Linguistics may be defined as the systematic(or scientific)study of language.研究并揭示语言中存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就是语言学。
2、作用(1)基础作用:表现在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语言教学等方面。
(2)带头作用:表现在一些语言理论推动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研究进程。
例如Chomsky的转换生成学说奠定了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
3、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进行分类:(1)以研究对象的数量为标准,可分为普通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前者是研究各种语言中普遍规律的科学,后者是仅仅研究某种具体语言规律的科学;(2)以研究对象的结构部门为标准,可分为整体语言学和部门语言学,前者研究语言系统中的全部构成要素,后者研究语言系统结构中的某一部门;(3)以研究对象存在的时间为标准,可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前者截取语言历史中的某一横断面,进行静态研究,不涉及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演变问题;后者对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进行动态的研究,以揭示语言演变的过程,规律及其原因;(4)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前者截取语言发展中的某一横断面,客观地反映言语中存在的现象和规律;后者通过对不同的语言的对比研究,找出其异同之处和共同规律;(5)从以研究目的的角度,可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前者着重探索语言规律,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指导性;后者着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包括计算机有关的机器翻译、情报检索、语言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后者指的是语言教学,文字的创制与改革,正音正字与词典编撰等;(6)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可分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心理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出现,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对人类语言进行研究;社会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对象是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研究重点是语言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社会因素;数理语言学——应用数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语言的科学;计算语言学——是用计算机技术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学科,又叫自然语言理解,目的是使计算机具有分析自然语言和生成自然语言的能力。
三、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1、定义对比语言学又叫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or CA),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及其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特别是其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此定义包括四层意思:(1)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2)对比语言学是对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3)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的研究。
这就是说,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在其某一发展阶段的状态,而不是语言的演变;(4)对比语言学虽然同时研究和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是侧重点是其不同之处。
2、分类(1)理论对比语言学,包括:a、一般理论对比语言学;b、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
(2)应用对比语言学,包括:a、一般应用对比语言学;b、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
应用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将理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词典编撰等一些与所对比语言相关的活动中去,进行为应用服务的对比分析,并探讨应用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
3、对比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1933年,语言学家赵元任发表关于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Intonation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1977年吕叔湘先生发表了著名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演讲,发出对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呼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比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理论对比语言学研究增加;(2)应用对比语言学研究注重与其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如外语习得、错误分析和过渡语研究(interlanguage study)等相结合,深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翻译研究,词典编撰等的关系和指导意义;(3)研究领域从传统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比向篇章和语用对比扩展,并与社会文化等宏观对比研究相结合;(4)研究方法上,定量对比研究增多,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5)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受到重视,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也不断深入。
最近几年汉英语对比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发表或出现大量论文、专著和论文集。
四、汉英语言对比研究(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1、概述我国最早的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大概从严复的《英文汉沽》算起;后来,黎锦熙研究了Nesfield 的《英文文法》(English Grammar),于1924年写出了《新著国语文法》。
吕叔湘研究了Jespersen的《英文文法精义》(Essential of English Grammar), 于1942年写出《中国文法要略》。
王力除研究Jespersen的语法外,还研究了Bloomfield 的《语言论》(Language),撰写了《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
1990年杨自俭、李瑞华二教授合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95年李瑞华教授主编《英汉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