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题A(含答案)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题A(含答案)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试卷公共课《教育学》试题A 卷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所选答案填图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每小题1分,共30分)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意图利用科学来解释教育的起源的学者是(B )。

A 孟禄B 勒图尔诺C 卢梭D 康德2中国古代长期以“四书”“五经”作为教学内容。

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D )。

A 《学记》B 《尚书》C 《礼记》D 《中庸》3在近代,率先举起自然主义教育旗帜,揭开西方教育思想中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家是(A )。

A 卢梭B 杜威C 康德D 沛西•能4在教育史上,有本书被看成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但是,由于书中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有很难把这本书看成是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

这本书的作者是(C )。

A 洛克B 赫尔巴特C 夸美纽斯D 裴斯泰洛齐5最早提出,作为科学的教育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身的概念”,“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的教育理论家及著作是(A )。

A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 洛克,《教育漫话》C 沛西•能,《教育原理》D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6下列思想家,哪一位支持“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D )A 涂尔干B 纳尔托普C 凯兴斯坦纳D 裴斯泰洛齐7下列观点,哪一项不属于要素主义的教育观?(B )A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B 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教育应该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目标。

C 蕴藏在儿童身上的智力和道德力量的资源不应该被浪费,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发展人的智慧力量。

D 学校应该关注的目标是高深的教育和严格的学业标准,而不是教育方法的花样翻新。

8下列关于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C )。

A 教育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B 教育发展个体的谋生技能。

C 教育会阻碍个体的良性发展。

D 教育增进个体的幸福感9下列关于义务教育的论述,错误的是(B )。

A 义务教育又称普及教育。

B 义务教育具有自愿性和免费性。

C 义务教育既是个人的义务,也是国家的义务。

D 我国现在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

10对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转换等进行规定的教育制度,称为(A )。

A 学制B 学历C 学位D 学分制11稷下学宫是我国战国中晚期齐国创设的著名高等学府,其教师中的首席不是由政府任命,而由众人公推,推选出的教师首席,称为(D )。

A 博士B 仆射C 国子监D 祭酒12社会学家休森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声望、财富和(C )。

A 幸福感B 自由度C 权威D 政治身份13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最基本特征是(C )。

A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B 教师职业的多角色性w w w .z h i n a n c h e.c o mC 教师职业的示范性D 教师职业的复杂性14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的高度的思想家是(D ),A 孔子B 孟子C 朱熹D 荀子15时代精神既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每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当前最主要的时代精神是(B )。

A 科学务实精神B 探索创新精神C 民主自由精神D 以人为本的精神1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三部分,即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和(A )。

A 宽厚的教育学知识B 丰富的管理学知识C 先进的政治思想素质D 熟练的语言文字素养17现代教师应该树立的先进教育理念,不包括(D )。

A 素质教育理念B 创新教育理念C 终身教育理念D 功利主义教育理念18教师专业自身的成熟度是教师专业得到社会认可、提高专业声望的基础,它包括:教师专业知识的成熟度、教师专业制度的成熟度和(A )。

A 教师专业精神水平B 教师专业声望C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D 教师专业认证水平19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出现在(A )。

A 法国B 德国C 英国D 美国20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并加以论述是在(C )。

A 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由德洛尔提出。

B 法国的《郎之万—华伦教育改革方案》中。

C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由法国人保罗•朗格朗提出。

D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21首先提出要将教师培养终身化的国家是(B )。

A 法国B 英国C 德国D 美国22教学活动所担负的多种任务中,(A )是基础。

A 知识的教学B 思想塑造C 发展能力D 陶冶性情23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原则,但不包括(C )。

A 启发性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循序渐进原则D 复习巩固原则24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课程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D )构成。

A 课程反馈B 课程改革C 课程管理D 课程评价25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种因素的制约?(A )A 统治阶级的需要B 课程目标C 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D 内容本身的特点26将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种课程实施观被称为(C )。

A 忠实观B 相互适应观C 创生观D 实践观27下列教学方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是(D )。

A 实验教学法B 范例教学法C 情境教学法D 发现法28下列对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因素和作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B )。

A 遗传素质是人的品德发展的生物基础。

B 环境对人的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

C 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D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w w w .z h i n a n c h e .c o m29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经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称为(A )。

A 教育评价B 教育测量C 教育评估D 教育评定30在我国古代,第一个连用“教”“育”的人是(C )。

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墨子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教育2谈话法3隐性课程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每小题5分,共15分)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若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3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2简述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4简述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五、论述题(共19分)请结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谈谈你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试卷公共课《教育学》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B 2D 3A 4C 5A6D 7B 8C 9B 10A 11D 12C 13C 14D 15B16A 17D 18A 19A 20C 21B 22A 23C 24D 25A26C 27D 28B 29A 30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从广义上说,教育是以有意识地教与学为活动形式,(1分)以传授知识经验和促进人的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1分)从狭义上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施加影响,(1分)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社会活动。

(1分)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分)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1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方式获取新知识,(1分)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

(1分)3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1分)(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1分)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1分)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分)三、辨析题(判断2分,说理3分,判断错误不给分)1错误。

这种说法属于环境决定论,它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和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2错误。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像源头之水,取之不尽;或像常流水,常流常新。

3正确。

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显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从实践方面来看,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w w w .z h i n a n c h e .c o m1答: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分)基本观点是(1)人的全面发展广度和深度将随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1分)(2)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1分)(3)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将全面发展;(1分)(4)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自由发展,身心全面发展;(1分)(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1分)2答: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有显著功能,具体表现为(1)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功能;(1分)(2)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1分)(3)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1分)(4)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1分)(5)教育可以促进文化交融;(1分)(6)教育可以创造并发展文化。

(1分)3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1分)(2)学科特点和知识形态;(1分)(3)学生的实际情况;(1分)(4)教师的素质和个性;(1分)(5)教学时间和物质条件(1分)(6)各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1分)4答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主要有(1)他律品德向自律品德的转化规律。

(1分)所以,在德育活动中,我们既要把儿童看作教育的对象——德育的客体,同时,又要把他们看作品德外化与内化的主体,使他们较好地由他律品德上升和转化到自律品德;(1分)(2)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从众规律。

(1分)基于此,学校德育要善于利用品德的从众规律的正面效应,避免负面效应。

充分利用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舆论导向促使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

(1分)(3)品德形成与发展要依赖内部品德心理的认知冲突的规律。

(1分)根据这一规律,德育一方面应适时地不断地向青少年儿童提出较高的品德要求,以促使其产生品德认知冲突;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去培养青少年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其用理性支配自己的思想言行,用理性去认识和评价各种品德要求和各种社会道德现象,进而促使他们对品德认知冲突的顺利解决和在此基础上的品德水平的提高。

(1分)四、论述题(共19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分)(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分)(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分)(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