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2016届三校生语文试卷及答案2

云南省2016届三校生语文试卷及答案2

云南省2016届三校生第二次语文试卷一.基础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lún )恫吓(tòng)形骸(hái)良莠不齐(yǒu)B.雇佣(yōng) 塑料(suò) 潜能(qián) 严惩不贷(chéng)C.慰藉(jiè)勾当(gòu)炽烈(zhì)装模作样(mú)D.重创(chuāng) 标识(zhì) 皈依(guī) 目不暇给(jǐ)2.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兴高彩烈审时度势草菅人命相形见绌B.穷兵黩武心无旁骛恪守不渝磬竹难书C.贻笑大方金石可镂怒发冲冠蹉跎岁月D.瞠目结舌鼓惑人心病入膏盲功亏一篑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学生、广西、云南的学生。

B.张刚说:“我毕业后要自办企业。

”C.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D.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平方米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4.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应当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检查,坚决改正。

B. 他既已认错,就不为已甚,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吧。

C.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D.“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错误想法。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

B、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C、青年人可能对焦裕禄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可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D、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答“A”,错误的答“B”。

每小题1分,共5分)6.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楚辞》、《离骚》等与《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诗篇不同。

屈原创作的诗歌《楚辞》,开创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先河。

() 7.苏轼在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揽胜抒怀,写下了著名的《赤壁怀古》。

()8.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杂剧,著名的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等。

() 9.“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一名句出自课文《师说》,作者韩愈。

()10.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劝学》一篇中劝说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并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

()三.说明文阅读(每小题1分,共5分)科研成果、技术发明,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有的甚至可以彪炳史册,但是在刚刚发明的时候却是不成熟的,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和商业。

例如爱迪生发明的第一个用贵金属为灯丝的电灯泡,法国的柯格诺特发明制造的与步行速度差不多的火车,这些技术发明后,都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熟化过程,才转化为实用技术。

因此没有一系列的转化工作,技术发明是不能成为生产技术的。

我们将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概念由产生,经过()、()、()、()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称为技术创新。

“创新”和发明不同,它的含义更广,它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某种新因素。

一种新的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的时候才能成为“创新”。

对某一具体的技术创新,通常经过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发研究阶段(也称“中试阶段”),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

从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如果(1)只在理论上和实验上下功夫,成果只停留在样品或样机上,而(2)只管现有的规模生产不进行技术创新,使技术更新换代,或者依赖引进国外成套技术和设备,那么中试阶段就会无人过问,无人投入,形成“中试空白”,造成科技与产业间的“断层现象”。

因此,()是国家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11.依次填入画线句子中括号内的词语是()A.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B.开发研究商品化生产工程化C.研究工程化开发商品化生产D.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研究12.技术发明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条件是:()A.具体的技术创新,通常经过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发研究阶段(也称“中试阶段”),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

B.在理论上和实验上下功夫。

C.技术发明被应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

D.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3.依次填入空格(1)和(2)中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实业界科技界B.产业界理论界C.理论界实业界D.科技界产业界14.全文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分别是:()A.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B.作诠释打比方分类别C.作比较下定义用图表D.举例子作诠释打比方15.填入文中最后一段()中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A.重视开发研究,避免“中试空白”B.不断进入技术创新,促使技术更新换代C.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D.处理好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四、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分,共5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6.下列黑体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吩咐B.歌窈窕之章歌:唱C.白露横江横:笼罩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世:脱离尘世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白露横江”中的“白露”是指白茫茫的水雾。

18.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9.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凌万顷之茫然。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0.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山和牛山之间。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

五.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21.汉字是记录的符号。

汉字是的结合体。

22.普通话是以____________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______ ______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句。

(单句或复句)“他不但不记恨我,反而热情地帮助我。

”这是复句。

24.我国古典诗歌分为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25.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六.诗歌鉴赏(10分)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此诗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绝句。

26.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5分)2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5分)七.现代文阅读(30分,每小题6分)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

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

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

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

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

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

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

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