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摘要:作为一种文体,现代意义上的杂文是从鲁迅开始的,并在鲁迅手中得到成熟。
从鲁迅生前直至当下,对杂文的评说,就未曾停止过。
特别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鲁迅杂文文体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
对于杂文文体的研究直至当下,按其自身呈现的具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起步奠基期、滞步静寂期、阔步开拓期、稳步发展期。
笔者以这样的分期来展开对鲁迅杂文文体的研究述评。
关键词: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鲁迅的名字是与杂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说到鲁迅,必要想到他的杂文;而说起杂文,也必要想起鲁迅。
”缺少了鲁迅的现代文学史是无法想象的,鲁迅成就了杂文,杂文也成就了鲁迅。
作为一种文体,现代意义上的杂文是在鲁迅手上开始的,并在鲁迅手中得到成熟。
鲁迅杂文创作前后共历十八年,中间有所变化和发展,总体上是一贯的。
鲁迅一生写下了七八百篇,上百万字的杂文,是小说创作的四倍,编成了十六本集子。
鲁迅的杂文几乎囊括了中国民主革命所有重大事件和历史风貌,熔铸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结晶,可以说是一部卷帖浩繁的百科全书。
鲁迅这位创作杂文的巨匠以无与伦比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把中国现代杂文推向了思想和艺术的峰巅。
在鲁迅研究领域,曾引起巨大争议的,也是鲁迅的杂文。
从鲁迅生前直至当下,对杂文的评说,未曾停止过。
特别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鲁迅杂文文体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
鲁迅杂文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文学体裁的角度为杂文这一特定的文体进行概念的界定。
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杂文的认识,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仁智互见,对于杂文文体的研究由来已久。
直至当下,已经近八十个春秋,按其自身呈现的具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起步奠基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49年)、滞步静寂期(1949-1976年)、阔步开拓期(1977-1994年)、稳步发展期(1994-)这样四个时期。
一起步奠基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49年)这段时期,针对鲁迅杂文内容上的论争比较多,相对而言,对鲁迅杂文文体体裁的关注少一些,大多是在与鲁迅相关的论战中展开关于鲁迅杂文文体的探讨的。
鲁迅论敌、论友都立足于个人的立场,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对此的种种见解。
1931年9月,英国文学家张若谷发表了《鲁迅的〈华盖集〉》一文,第一次从essay即随笔的文体发展角度评论了鲁迅杂文,全文的核心观点是:“与其当鲁迅先生是小说作家,毋宁说他是随笔作家更来得合适。
”1933年以后,关于杂文产生了很多议论。
“杂文”这一名称开始流行。
《星火》上发表的林希隽的《杂文问题》、申去疾的《所谓杂文问题》、苏汶的《文坛的骂风》等基本都是攻击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的杂感类文章。
他们对鲁迅杂文持过于简单的否定批判态度,是从个人论争立场出发各执一词的,有失偏颇,缺少对杂文文体的理性分析和研究。
对鲁迅杂文,也有以杂感名之的。
对鲁迅杂感最早作出概括的应是瞿秋白。
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指出:“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论文。
”所谓“文艺性论文”正是对鲁迅杂文的独特风格的最简明、最精确的概括。
这个概括强调了杂感的文学素质,同时还肯定了这种文体的社会批判意义。
冯雪峰在1937年10月19日在上海鲁迅逝世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鲁迅杂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所具有的文学性以及其在中国及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瞿秋白和冯雪峰做出的以上对鲁迅杂文的文体属性的评述和判断在鲁迅杂文研究史上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后人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沿着瞿秋白和冯雪峰二人所开拓的这条路子进行。
事实上,在瞿秋白《序言》的影响下,鲁迅杂文文体真正学术上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相继出现了一批研究专著:最早在鲁迅研究的专著中以专章的篇幅来研究鲁迅杂文的是李长之。
他1936年出版的《鲁迅批判》一书的第四章即为《鲁迅的杂感文》。
特别强调的是,巴人1940年出版的《论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第一本研究杂文的专著。
二滞步静寂期(1949-1976)建国后,鲁迅杂文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
其中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有冯雪峰收入《鲁迅的文学道路》中的一些文章,例如,唐弢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的特征》、刘绶松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钱谷融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等。
就立论的观点来说,多数文章是根据瞿秋白《序言》的精神加以具体阐述和发挥的,没有太大突破性的进展。
而在1951年9月,冯雪峰写出《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发展的梗概》一文,认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诗与政论相结合的小品,在他一生文学事业上居于超过他的小说的最重要的地位。
这样,冯雪峰就在鲁迅逝世后的十五年之内,对鲁迅杂文的性质与风格作了三次精辟的论述。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界对于杂文的理解越来越片面,几乎把鲁迅杂文和政治评论完全等同,将鲁迅杂文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强调、突出到了唯一化、绝对化的地步。
鲁迅研究的路子也越来越窄,几乎到了完全成为政治运动和某些具体政策的诠释和图解。
到十年动乱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时的鲁迅杂文研究呈现出为政治服务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学术探讨,出现冷落、静寂的局面。
三阔步开拓期(1977-1994)新时期以后,对鲁迅杂文的研究开始突破重重思想禁区,打开了崭新的研究局面。
特别是在1981年前后,学界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出现了鲁迅杂文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以此为契机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专著,杂文文体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学者开始从多个角度切入对鲁迅杂文文体属性即内涵、外延进行研究。
首先,从对杂文艺术的挖掘当中进入对杂文文学性的确认。
潘旭谰的《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袁良骏的《论鲁迅杂文的艺术技巧》从艺术风格角度认定鲁迅杂文确乎有不可抹煞的艺术价值。
继而,研究者又富于创见地引进了社会相类型形象这一重要概念,认为这是一种与生活原则形神俱似的艺术形象,这正是鲁迅杂感与一般政治的区别。
其次,把对鲁迅杂文的本体研究和流变研究结合,在历史的宏观视野中去考察鲁迅杂文的价值,这是对20世纪40年代巴人的相关观点的发展和深化。
邵伯周的《鲁迅杂文的艺术浅论》则追溯了鲁迅杂文与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联系和思想上艺术上的渊源。
林非在《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全面论证了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这期间,对鲁迅杂文文体概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一部分论者仍然沿用了瞿秋白和冯雪峰的观点。
刘再复的观点是比较有新意的,他认为鲁迅杂感文学,“是由侧重于议论性的散文发展而来的,是与纯文学散文并驾齐驱的另一种独立的文体。
”值得提出的还有李瑞山的《关于鲁迅“杂文”的涵义和鲁迅文章的文体分类》和顾农的《也谈鲁迅杂文的概念》,二人都充分注意到鲁迅对“杂感”和“杂文”用法的区别,以及时人所称杂文与鲁迅杂文的差异。
四稳步发展期(1994-)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特别是文体研究的文章数量并不多,相对于鲁迅小说、散文诗的研究还是比较冷清、寂寞的。
同前期的研究相比发展的势头也趋于平缓。
研究队伍中中学教师和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占明显的优势,他们大多延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方向墨守成规,所写的文章创新少,缺乏研究深度。
真正的研究学者和专家对鲁迅杂文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但也突破了一些研究盲点,完成了一些创新之作,以下将具体阐述相关论点。
第一,鲁迅杂文研究的方法趋于多样。
学者关注的领域也从杂文文体内部研究向外部突围,着眼点由内聚焦向外聚焦拓展。
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鲁迅研究界得到了广泛运用。
杂文界也开始有人使用。
张梦阳在《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研究——兼论鲁迅杂文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中将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进行平行比较,认为二者的确“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二者呈现出五点共同特征:闲、随、杂、散、曲”还有从交叉学科间的影响研究,特别是新闻传播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着手探讨。
钱理群在《适合自己的文体——鲁迅杂文论》中的表述是很有见解的:“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是一种无体之文。
”赖斯捷在《略论报刊出版对鲁迅杂文创作的影响》将钱理群的观点判断予以深化阐释,这里所展现的全新角度为评价鲁迅杂文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第二,杂文文体的内部研究,也力求寻找新鲜的切入角度,由此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
李德尧先生在专著《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论鲁迅杂文文体精神》选择了新视角,从文体精神这个崭新的视角对鲁迅杂文作出了完整的系统研究。
结构上,以杂文文体精神为核心,以鲁迅杂文的文体阶段性发展为主干,重点阐释鲁迅的人格精神向杂文化入,分析鲁迅的“气质”蜕变为“鲁迅风”杂文的过程及其文体诗学特征。
第三,鲁迅杂文研究的视野也更开阔、广博,由过去把鲁迅杂文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从内部进行基本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的解析,到把鲁迅杂文放入整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历史长链的一节链环,从联系中去考察其意义与价值。
李林荣在《一个文学史意象的产生:鲁迅杂文及其历史景深》和《鲁迅杂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将鲁迅杂文纳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宏大语境中入手,提出“私愤”和“公仇”是鲁迅杂文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文化隐喻关系的观点,并针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照搬海外的对鲁迅杂文的两种负面评价(鲁迅要为生前身后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切错误过失负主要责任和鲁迅杂文作品被指称为个人病态心理的记录)进行分析:作为群体代言人的鲁迅和作为心理病态个体的鲁迅,是不能并存在同一种内在逻辑严明的话语体系当中的,但这种话语体系内部的逻辑混乱,却是基于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本土和海外两个标准版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鲁迅观”的共同需要。
文章的观点自有独到之处,对后来研究者也不无启发意义。
五结语长期以来,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界中的一门显学,但其中鲁迅杂文的研究和鲁迅其他门类的研究相比却是一个薄弱环节,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开发空间。
对于诸多研究者而言确实大有可为。
过去的鲁迅杂文研究虽然不断有拓展,特别是对杂文文体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完善,但研究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就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而言,基本上仍然是以历史的、社会学和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吸收新的方法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还不够(运用比较和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果),显得创新精神不足,缺乏生机勃勃的活力。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杂文文体研究中应当不断更新研究观念,引进吸纳西方先进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积极寻找研究盲点和新的增长点。
树立一种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整体研究观,把杂文研究与新闻报刊、出版业的研究进行整合,加强杂文的文体演变与鲁迅思想发展进而与知识分子话语权力得失及命运沉浮、社会地位变化的关系的研究力度,争取在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语境中考察鲁迅杂文价值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