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十分糟糕,对农村生态环境及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害生物控制手段将越来越多,但未来可持续农业中仍将有农药的一席之地。
为了我国农药的更好发展,应该加强农药管理、改善使用技术、开发更多的绿色农药制剂。
关键词:农药;使用现状;危害;原因;发展趋势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质,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资料表明, 世界范围内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产量的 1/3。
在我国, 以占有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 其中农药的作用功不可没。
我国有有 8 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药使用现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到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积极探讨造成农药使用落后的原因,并探索出相应的对策。
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1.1 生物农药有所使用,但高毒农药仍占很大比例生物农药又称为生物源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
它具有对人畜毒性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但在我国农林业中的使用比例不到10%,而剧毒和高毒农药的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氨这 5 种农药占到我国农药使用量的70%左右。
不仅如此,这些剧毒高毒农药还经常用在瓜果蔬菜上,严重污染了这些产品。
1.2 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严重落后目前,80%左右的国产植保机械仍处于发达国家 2O 世纪 50-60年代的水平,尤其是年产量高达 800~ 1 000 万台(社会保有量 1 亿台) 的各种手动喷雾器存在严重的“跑、冒、漏、滴”现象,故障率高,性能落后,远远达不到科学使用农药的要求。
施药技术非常落后,具体表现为:①使用时机不当,抓不住最佳防治期,不见病虫不打药,防治效果非常不理想;②滥用农药,农民追求农作物产量和“无虫蔬菜”,肆意加大使用浓度及使用次数; ③喷药质量差,药液不到位,农民在给受害农作物施药时基本上是“从头淋到脚”。
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农药,还污染了环境,甚至杀死害虫的天敌,但治虫效果并不理想。
2. 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危害2.1 污染农村环境,危害农民身体健康滥用剧毒、高毒农药,给农村地区的土壤、水体、空气及农副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让广大农民普遍面临着慢性中毒的危险。
经研究证明,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农药跟癌症、婴儿畸胎、神经系统失调等疾病关系密切。
近年来农民患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机率的增加同农药使用造成的污染是分不开的。
作为施药者的主体,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及落后的施药器械又使得农民经常面临着急性中毒的危险,甚至丧失生命。
2 . 2 破坏生态平衡,害虫日益肆虐农药的滥用使得广大地区林中无鸟、河中无鱼、田野上昆虫尸体遍布, 出现了生态系统破坏后死气沉沉的画面。
农药的滥用还造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 504 种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有的害虫抗药性高达几万倍。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使得农药使用陷入恶性循环。
如近 4O 年来全球农药使用量增加4O 倍,而害虫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反而增加了3.7 倍。
这一问题近年来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2.3 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农产品出口我国的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多项国际指标,其中农药残留是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基于自定标准而言,我国如果同国际标准相比比率还会有所提高。
因此,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障碍之一。
据联合国的一份统计资料,我国每年有 74 亿美元的出口商品为此受到不良影响。
3.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落后的原因3.1 农药管理体系,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农药管理体系不健全,尤其是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农药使用领域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①我国农药的环境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法规不健全,至今仍没有制订专门的防治农药污染的法律,从而使得农药进入到农药使用阶段后的管理于空白状态。
②现行的农药管理体制混乱,《农药管理条例》并没有详细规定各个部门应当行使的职责和相应的权力,只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含义十分模糊,分工也很不明确,易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
③机构设置与能力建设滞后,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农药环境管理工作,从事农药环境管理的力量也极其薄弱,远远不适应农药高效技术及农药造成的环境问题的需要。
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1997年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是一部较为全面的法律,然而目前混乱的农药管理体制、落后的机构设置和能力建设,使得该条例在某些方面成为一纸空文。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是造成我国农药使用领域混乱的直接原因。
①药品市场混乱,生物农药推广不力。
目前,我国农药的生产和销售市场都不规范,尤其在销售领域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销售商并不符合《农药管理条例》所规定的销售农药的相关要求,而政府部门对此监管非常不力,且对安全高效农药的推广也非常不力,绝大部分农民对生物农药知之甚少。
②对农民施药状况听之任之,缺乏必要的指导。
农药、药械、施药技术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 3 个同等重要的环节。
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这 3 个环节在我国农药使用中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农民用药随心所欲,出现滥用之患。
③农药使用后的“零管理”。
我国现有法规对农药使用后对生态环境是否造成污染,对人体是否造成危害以及现有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的农药品种如何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很少涉及。
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尤其值得一提,这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
目前,检测工作执行的广度和深度非常不够,在农村这一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
④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非常薄弱。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理想的综合防治措施要建立在对害物群体动态情况的完全了解上,以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唧。
虽然在《农药管理条理》中规定了了一些综合防治的重要方法,但在现实中这些规定都形同虚设, 执行非常不力。
3.2 生物农药发展滞后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第 2 1 条决议指出“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到 2000 年生物农药的产量将占农药总量的60%”。
现阶段,我国生物农药还不到农药量的 10%,远远没达到 60 %的要求,这跟当前生物农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为:①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不畅;②制剂化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③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发展困难;④见效慢,应用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生物农药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再加上政府推广不力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普及应用。
3.3 农民环保意识严重缺乏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较低,环保意识和“自保意识差”,制约他们科学的使用农药。
3 . 我国农药的发展趋势3.1 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引导农药健康发展我国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都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管理。
如国家农业郝药检所1999年颁布规定禁止氰戊菊酯在茶叶上使用,福州市政府先后规定禁止销售甲胺磷等6种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以及对市场蔬菜实施农药残留检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开始转向基地化建设,同时“公司+农户”式的订单农业也逐渐兴起,我国居民的购买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变化都为农产品从源头实施质量认证提供了许多便利。
这样一方面可以阻止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质量认证拉开农产品价格档次使高质量农产品真正获得高收益。
其它诸如农药企业的兼并重组、植保机械的质量保证、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技术的推广等也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引导、执法等。
尤其是农业行政部门要对农药的生产、销售及使用领域负责,重点要做到①逐步规范农药生产和销售市场,特别要使销售农药的部门或个人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大力推广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可通过新闻媒体或在农村举办讲座的方式来增进农民对生物农药的了解,鼓励农民使用:②要推广较为先进而又价格适中的新机械,在施药时机、施药量、施药部位及安全施药常识方面给予农民以科学的指导:③政府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环保部门应对农药生产特别是使用后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进行监测,并结合卫生部门将农药残留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及监测数据公布于众,保证农药不被滥用。
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生物农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合作,使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走上健康、快速的轨道。
①改革机构,促进研究开发与生产紧密结合,积极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②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生物农药产品质量,这里主要是制剂化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问题:③适当实施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并积极促成生物农药的规模生产和产品的多样化;④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拓宽生物农药市场。
3.2 加强农药基础理论研究,为农药正确、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指导农药要做到正确合理使用必须把握两点即合适的用药时机与合适的农药用量。
以往用药时机确定主要是以经济阈值为依据制订防治指标以指导用药,这些防治指标制订时依据的是产量与效益的关系。
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将环境代价纳入成本,加之现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也越来越成为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因而如何地综合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外观、上市时节、农药残留量及环境代价制订合理的防治指标、防治时节就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这需要加强植保经济学研究。
要使农药用量处于合适的水平一方面需要尽可能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合理评价农药的使用效果。
要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农药与其他防治手段及气象因子、水肥管理等的联合作用效应。
为此要加强生物农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水肥管理、气象因子对化学农药使用效果的影响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化学农药对有害生物抗逆性、对其他防治手段效果影响的研究。
要合理评价农药的使用效果,就必须既要考察农药的短期影响,又要考察农药的长期影响。
而且根据农药的发展趋势,杀伤性很强的农药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小,杀伤性弱的见效慢的农药将越来越多。
从这个角度,长期效果较之于短期效果就更显重要。
而要合理评价农药的长期影响,就必须加强农药对有害生物适合度的影响研究。
我们应该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以降低有害生物适合度为手段、控制有害生物种群为目标,以农业防治(包括转基因植物)、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等为主、化学农药为辅的。
充分发挥气象因子、水肥管理等对有害生物控制作用的、可持续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体系。
3.3 开发绿色农药制剂,提高农药制剂竞争力农药企业是我国农药行业的主体,也是参与世界农药竞争的主力军。
我国农药行业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企业规模小、产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不利于农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