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矿物油类农药的使用现状和发展方向_吴志凤
矿物油类农药的使用现状和发展方向_吴志凤
非磺化物含量都高于 95%, 最高甚至达到 99%。 芳香烃和不饱和烃不但是产生药害的根源, 一
些多环芳香烃和不饱和烃对人还有致癌作用, 也严 重污染环境。 3 国际上农用喷淋油的选择标准
由于农用喷淋油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 极其广泛。为保证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 特制定了产 品质量标准( 表 1, 表 2, 表 3) 。实践证明, 产品质量
· 38 ·
2007 年 第 5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07 , Vol . 27 . No . 5
符合标准的农用喷淋油与其他化学农药相比, 其优 点一是害虫对其不易产生抗性, 可持续使用。农用喷 淋油至今已使用超过 100 年, 在世界各国使用极其 广泛, 始终未见抗性报道, 仍然保持良好的药效, 且 不刺激其他害虫发生, 不易杀伤自然天敌, 是综合防 治的理想药剂。二是物理窒息杀虫( 螨) , 非神经毒 剂; 急性毒性低, 对人、畜安全。三是对环境生物杀伤 力低, 且在短时间内由微生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无作物和环境残留。 4 国产矿物油类农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矿物油类农药的使用现状 早在 1865 年, 即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开采后的第
6 年, 未经乳化的煤油就开始用于控制柑橘树上的 介壳虫; 20 世纪 20 年代, 润滑油加乳化剂开始应用 于柑橘树和落叶果树, 并成为果园冬季清园的主要 药剂。20 世纪 70~80 年代, 碳 21-碳 25 窄溜程喷淋 油已经广泛应用在多种害虫的常年控制上。从 20 世 纪 90 年代起, 农用喷淋油开始使用高度精炼的白油 做有效成分, 使得农用喷淋油达到食品级。目前, 喷 淋油已在世界许多国家的蔬菜、花卉、果树和棉花等 作物上使用, 以控制害虫和害螨。
目前在我国登记的矿物油类农药, 如机油、柴 油、农用喷淋( 矿物) 油等单制剂及与化学农药的混 配制剂有 500 种。其中, 含机油的产品 103 种, 含柴 油的产品 416 种, 农用喷淋油 5 种。登记作物涉及果 树、蔬菜、棉花 、粮 食 作 物 ; 农 药 产 品 包 括 杀 虫 ( 螨 ) 剂、杀菌剂、除草剂( 作为助剂) ; 防治对象包括作物 害虫、害螨、病害、草害等。在已登记的矿物油类农药 中, 机油、柴油类农药主要由国内农药生产企业登记 生产, 原材料来自炼油厂或加油站; 喷淋油登记企业 分别为韩国 SK 公司等境外公司, 加工原料为非回 收的石蜡类基础油。由于原材料来源不同, 产品规格 各异, 其药效、对作物的安全性、在农产品中残留及 对环境的影响等均有较大差异。
2) 药效和慢性药害与油的轻重成正比。1932 年, Simth 等研究表明, 用更重的油对红圆蚧防治效 果更好。从此, 加州农业部门就订出了轻、轻中、中、 中重、重等 5 个不同级别的喷淋油, 并规定非磺化物 含 量 必 须 在 91% ~94% 。 但 是 , 1952 年 , Pearce & Champan 研究发现, 喷淋油并不是越重越好。当分子 量大于 310 u 的时候, 药效不随分子量提高而提高。 而且, 重油在表现较好药效的同时, 也容易产生药 害, 油的分子量越重, 药效越好, 药害也越重。现在已 经不用分子量来衡量喷淋油的轻、重, 改为用碳当量 nCy 来 表 示 , 一 般 农 用 矿 物 油 的 理 想 范 围 在 nC20 ( 轻) ~nC25( 重) 之间。
2) 缺乏安全性资料。由于机油乳油在我国早有 登记, 根据当时的登记资料要求, 未提供详细的毒 理、环境、残留等方面的资料, 之后登记的产品多按 相同产品登记。在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又缺乏 安全性资料的情况下, 农药登记管理机构采取了限 制在蔬菜等直接食用的作物上使用的管理办法, 但 这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5 我国矿物油类农药的发展方向
2007 年 第 5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07 , Vol . 27 . No . 5
"""#
!
"""#
"""#
"""#
农药
药械
矿物油类农药的使用现状和发展方向
吴志凤, 刘绍仁, 陈景芬 (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北京 100026)
中图分类号: F76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 6820( 2007) 05- 0037- 03
1) 药效和碳氢化合物的结构有关。矿物油由 3 种类型的分子组成, 即异构烷烃 ( 这类烷烃药效最 佳) 、环烷烃( 比异构烷烃的药效低) 、芳香烃( 这类分 子是导致植物药害的诱因) 。而通常基础油的结构组 分为 3 类, 即石蜡类基础油( 主要由异构烷烃组成) 、 环烷类基础油、芳香类基础油。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以 前, 石蜡类和环烷类基础油都用于喷淋油的生产。 1942 年 Pearce et al. 发现基础油中烷烃的含量越高 药效也越高, 此后就规定农用喷淋油一定要用石蜡 类基础油为原料。
表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农用喷淋油@10mmHg !
馏程范围
未磺化残余物
for 50%馏分)
( 10% ̄90%馏分) 体积比率( %)
密度 ( API)
倾点 ( !)
黏度 ( s)
NR415
412±8( 211±13 ℃)
Max 60 !
Min 92 Min 31( max 0.87 by S/G) Max +20( - 7 ℃) 70
NR440
435±8( 224±13 ℃)
Max 80 !
Min 92 Min 31( max 0.87 by S/G) Max +20( - 7 ℃) 100
注: 1.馏出温度用 ASTM D1160 方法测试, 馏程范围及未磺化残余物体积比率用 ASTM D483 方法测试, 密度用 ASTM D287 方法测试, 倾 点用 ASTM D97 方法测试, 黏度用 ASTM D2161 方法测试。 2.黏度用在明确的温度和压力下, 一定量的油通过一个标准环所用的时间表示。黏 度和产品中油分子的分子量相关, 一般认为油的黏度越高, 杀虫活性越高。
矿物油类农药在我国使用极其广泛。在果树、蔬 菜、棉花、粮食等作物上均有大量使用, 其中以柑橘 树为最。据了解, 近年在广东、湖南、四川等省的经济 发达地区, 柑橘园使用境外矿物油的面积不断上升。 长江流域由于水稻螟虫连年发生, 现有药剂因抗性、 对环境生物影响等原因在部分地区使用受到限制,
部分农药企业开始在水稻推行机油、柴油与化学农 药的复配制剂。2003 年以前, 柴油、机油类农药在蔬 菜上的使用也较为普遍。此后, 出于对蔬菜品质及其 残留问题的担忧, 农药管理部门暂停了国产矿物油 类农药在蔬菜的使用, 不少企业转而用于果树、棉花 等作物上。 2 影响矿物油类农药药效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FC 412- 66 412±8( 211±13 ℃) Max 80 !( 27 ℃)
Min 92
Min 31( max 0.87 by S/G) Max +20( - 7 ℃)
FC 455- 88 455±8( 235±13 ℃) Max 80 !( 27 ℃)
Min 92
Min 31( max 0.87 by S/G) Max +20( - 7 ℃)
表 1 美国佛罗里达农用喷淋油标准
喷淋油 种类
馏出温度( @10mmHg !
馏程范围
未磺化残余物
for 50%馏分)
( 10% ̄90%馏分) 体积比率( %)
密度 ( API)
倾点 ( !)
FC 435- 66 435±8( 224±13 ℃) Max 80 !( 27 ℃)
Min 92
Min 31( max 0.87 by S/G) Max +20( - 7 ℃)
361 380 292 394.5
0.839
92
350
0.846
94
367
0.852
94
0.829 9
99
70
28
2
69
28
3
74
26
0
注 : 1.馏 出 温 度 用 ASTM D2887 方 法 测 试 , 平 均 分 子 量 用 ASTM D4052 方 法 测 试 , 密 度 用 ASTM D1298 方 法 测 试 , 未 磺 化 残 余 物 体 积 比 率用 ASTM D483 方 法 测 试 , 基 础 油 结 构 组 分 用 ASTM D2140 方 法 测 试 。 2.密 度 和 碳 链 种 类 的 分 子 量 相 关 , 高 密 度 表 明 高 环 烷 基 含 量 , 尽 管 无法得知具体数值。
农用喷淋油级和机油乳油级, 并明确其使用范围和 对登记资料要求。对达不到机油乳油标准的不予登 记和使用。 5.1 农用喷淋油级 5.1.1 产品质量要求。根据国际相关标准, 农用喷淋 油可参照下列要求。
1) 使 用 非 回 收 的 原 基 础 油 。 基 础 油 应 达 到 FDA 21 CFR 178.3620 的标准, 且应该是石蜡基或 经加氢( 降低芳香烃含量) 的原基础油。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经济较为发达国家 所使用的矿物油类农药均已达到日用化学品级甚至 食品级。但我国由于矿物油精练技术水平、用药水 平、农民对农药价格的普遍承受能力等原因, 要全面 达到上述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困难。但目前既无质量 控制体系, 也无原料来源的限制, 对食品、环境安全 确实也存在一定隐患, 加强管理势在必行。笔者建 议, 我国矿物油类农药的开发和管理, 可分级别进 行。根据其来源、馏程、理化性质等差异, 分为 2 级:
3) 芳香烃和不饱和烃分子的含量越多, 安全性
收稿日期: 2007- 01- 18
· 37 ·
2007 年 第 5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07 , Vol . 27 . No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