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7年九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年九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襄城区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20分,1-6题每题2分,7题8分)1、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将改正后的正确句子用正楷字抄写在方格中。

夏日繁花如锦账,冬天原野尽篷蒿。

2、读下面的文字,为加点的汉字写出准确的读音。

无论是个人或者组织,如果有一个诤友,那是上天于我们的馈赠;但孱.()弱者却总要臆测人家的动机,以为谮.()害。

3、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以法治国、人人平等、周道如砥....的社会。

B、在这场胜利中,担任助攻的小明隐姓埋名....,不断给队友传球,从不邀功。

C、襄阳的楼市借助旧城改造等利好,房价一泻千里....,近日,襄城住宅均价攀上6200元的新高位。

D、在这次抽检中,检查人员一丝不苟,被检师生对答如流....,最终学校顺利通过检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襄州一女子低头玩手机过于专注,脚趾头卡在了门缝里。

消防部门提醒广大“低头族”,为了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请抬起你的头。

B、通过引进先进的康复机器人,使市中心医院的康复治疗更加科学、高效。

C、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D、我市将在东津新区建设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目前设计方案已基本确定,管廊使用年限为100年。

5、在下列语段的空格处填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有些同义词意义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之为同义词(严格来说,它们只能说是近义词)。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

例如。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同法或搭配上的区别。

例如。

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

例如。

有些同义词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

例如。

还有些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在差异。

例如。

①“父亲”和“爸爸”,前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②“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配合。

③“时代”和“时期”,前者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所指范围大;后者则指一段较短的时间,所指范围小。

④“请求”和“恳求”,前者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后者是恳切的要求,词义重。

⑤“布匹”和“布”所指事物相同,但前者一般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多指具体的、个别的布。

A、④②③⑤①B、④②⑤①③C、③①②④⑤D、③⑤④①②6、名著阅读(2分)《简爱》的作者是19世纪的英国文学家。

在这部小说中,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的追求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7、默写(8分,每句1分)①永结无情游,□□□□□。

(李白《月下独酌》)②可怜后主还祠庙,□□□□□□□。

(杜甫《登楼》)③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⑤书中人物观点情感往往会相互碰撞,在谈“义”与“生命”的关系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倡“□□□□□”,但《公输》中的公输盘却“□□□□□□”;同样面对年老,韩愈是“欲为圣明除弊事,□□□□□□□”的豪迈,辛弃疾却是“□□□□□”的无限悲凉了。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8、口语交际(2分)谁在自习课讲话了,谁在课堂上传纸条了,谁在操场上打篮球回来晚了……这些情况,老师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原来是有人向老师打了“小报告”。

对向老师打“小报告”这种行为,你很反感,你打算这样对全班同学说:。

9、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

(8分,每小题2分)①经典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用《红楼梦》里的情节写的上联,请从《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这三篇文章里选择一篇,用其中的情节对出下联。

香菱学诗黛玉教方法;。

②在这次综合性学习当中,要开展一次“小说人物大家猜”的竞赛活动,下面是语文课代表拟好的三个活动步骤,请将第三步补充完整。

(2分)A、全班同学各自用卡片或者电脑幻灯片形式给小说人物建立档案;B、汇总同学们的小说人物档案,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竞赛题库;C、;D、表彰竞赛表现突出的同学,整理同学们的小说人物档案,编写小说人物小词典。

③网络玄幻、穿越、言情小说情节特别“勾人”,部分同学沉迷其中,请你给他们一些建议。

(100字以内)你的建议是:。

④调动联想和想象,读懂下列两篇微小说,再说说它们在主题上有什么共性?A、美国。

“嗯……妈,有事吗?”“没事,就是挺想你。

”“好啦好啦,很困,这边是凌晨,说多少次了,有时差。

”“哦,我忘了,你接着睡,接着睡……”5分钟后。

“哎呀,谁啊又打电话!”“妞妞,我是你舅舅,你妈妈住的胶州路楼房着火了!”回拨。

“妈!妈!快接电话啊!”“嘟嘟嘟嘟嘟……”B、上学时,妈说:等你们毕业,妈就享福了。

毕业时,妈说:等你们找到工作妈就享福了。

工作时,妈说:等你们结婚妈就享福了。

结婚时,妈说:等你们有了小孩妈就享福了。

有了小孩,妈妈说:等你们小孩长大妈就享福了。

现在小孩长大了,我说可以享福了,可是妈妈,你能听到么?它们主题上的共性是:。

三、阅读与赏析(40分)㈠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10、11两题(4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词中作者两次写自己的年老,情感却有不同。

第一次自称“老夫”,当时苏轼不过40岁,这样写颇有意味;第二次写作者酒酣之后,就变成“鬓微霜,又何妨”了。

(2分)11、苏轼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同格都是粗犷、豪放的,请从题材和情感角度分析这种豪放。

(2分)㈡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轲《孟子·公孙丑下》(乙)吴子曰:“昔之图①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②。

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③;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必先和而造大事④。

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⑤,参之天时,吉乃后举。

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选自吴起《吴子·图国第一》【注释】①图:治理。

②百姓:本意为百官族姓,先秦时百姓是贵族的通称。

万民:亦称黎民、庶民。

从春秋后期起,百姓与万民为通用词。

③陈:同阵。

④大事:指战争。

⑤元龟:大龟,古人认为龟有神灵,可用来占卜吉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B、若此之至.至: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4、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C、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D、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15、甲、乙两文谈战争要取胜时都强调了“人和(和)”的重要性,都提到了要借用“”。

相比甲文,乙文中没有谈到战争中“”的作用。

16、甲文中对怎样做到“人和(和)”缺乏具体论述,乙文则表述得很清晰。

请简要说明乙文中达到“和”的方法是什么?(2分)㈢阅读刘恒杰的《回忆,有时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完成17-21题(13分)①转眼间,与父亲阴阳相隔已经14年了。

对于父亲的爱,我当年常常不能理解,有时还怨恨他、误解他,可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每当我回忆起来,却感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②刚上小学三年级不久,我逃学了。

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像往常一样装模作样去上学,实际却在村北的砖瓦窑上玩。

③一天中午我回家后,感到家里的气氛有点异常。

果然,我刚坐下,父亲便问:“你上午在学校里学的啥?”④还没等我开口,一个巴掌便重重地打在了我的脸上。

接着,父亲又扭住我的耳朵,把我提溜起来,拽在炕边,按在炕沿上,扒下我的裤子,顺手拿起炕边的笤帚疙瘩,狠狠地在我的屁股上打了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大声说着:“我让你逃学!我让你不学好!”母亲过来要夺下父亲手里的笤帚,父亲一下子把她推开了。

⑤我从来没有见到父亲如此暴怒过。

回到学校以后,坐在教室里硬邦邦的小板凳上,我的屁股痛了好长时间。

那时,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怨恨。

⑥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周日,我打算早一点返回单位,却发现自行车不见了。

母亲说父亲推着去村东门外了,说是让大坡子帮着修修。

我不耐烦地说:“才买了不到俩月,怎么去修了?”母亲说:“你爸说,让大坡子看看车闸。

八九十里路,爬坡下崖的,你爸不放心。

”⑦我不住地看手表,过了半个多小时,父亲还没有回来。

我对母亲说:“我去修理铺看看。

我从那里就回学校了。

”⑧到了村东门外的石桥上一看,大坡子的自行车修理铺锁着门。

父亲上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着父亲,转身向村南的公路上快步走去。

不一会儿,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从公路上拐下来向村里走来。

那个人走得很慢,似乎还有些走不稳的样子——那不是父亲是谁?他不会骑自行车,就是推着也是笨手笨脚的。

⑨当我和父亲还相隔几步路的时候,我听他说:“车闸上的橡胶皮磨损得厉害,换了新的了。

”⑩我没搭理他....地走了。

..一蹬,头也不回....,一把夺.过自行车,骑上,用力⑾2002年9月,父亲在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以后,说啥也要回家。

父亲一直说他没有病,埋怨我们把他困在医院里憋出病来了。

⑿父亲坚持要出院,我很生他的气,说:“你回家?你回家那不是明摆着让村里人笑话我们吗?”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说:“要不我跟你回你的宿舍去?医院里乱,我睡不着。

”⒀父亲来到我住的楼下,刚下车,便迈开大步向楼上走去。

我抬头看着他的背影,那背影从容而沉稳,脚步坚定而有力。

走到我四楼的宿舍门口时,父亲停下来。

等我气喘吁吁地赶上去,听见父亲说:“你看,我一口气就走了上来,气不喘心不跳。

我有的是力气,你还不如我呢。

”⒁第二天,父亲坚持要回家,我拗不过他。

回家后的第五天,六十七岁的父亲溘然长逝。

⒂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对我说,其实,你父亲在刚住院的时候,就知道他得的是啥病,他身上早已没多少力气了,走路都难,他不想让你们受累。

⒃后来,我常常想起那天晚上父亲快步走上我宿舍楼梯的情形——那是父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用一个坚强的背影告诉儿子: 。

(选自《齐鲁晚报》2016-11-23,有删节)17、第①段中“怨恨、误解”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18、父亲对我做了三件事,父亲做这三件事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19、第⒂段母亲的补叙有何作用?(2分)20、体会一下作者在写第⑩段时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