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个人总结

仪器分析个人总结

1、气相色谱1、分离原理:是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其中一相是不动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称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中所含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大小,强弱也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作用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有长有短,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2、几个重要的值(1)死时间:(2)保留时间:(3)调整保留时间:(4)相对保留值:(5)标准偏差:(6)半峰宽度:(7)峰底宽度:(8)分配系数:(9)分配比(容量因子):(相比)(10)滞留因子:()(11)塔板理论有效作为柱效能指标有效有效有效()()(12)分离度:,分离度是柱效能、选择性影响因素的总和,故可用其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13)选择性系数:3、固定液的要求(1)挥发性小;(2)热稳定性好;(3)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度;(4)具有较高的选择性;(5)化学稳定性好。

4、检测器(1)热导池(所有的物质,质量型)(2)氢火焰离子化(所有的有机物,浓度性)(3)电子俘获(电负性强)(4)火焰光度(硫和磷)(5)要求: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通用范围好。

5、保留指数6、定量(1)归一化法:(2)内标法内标内标7、相似相溶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2、液相色谱1、特点(1)三高一广一快:高压、高效、高灵敏度,高速,可以测定75-80%的有机物。

2、六大分离原理(1)液-液分配色谱:可以分离各种有机无机物(2)液-固色谱:可以分离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油溶性物质(3)离子对色谱:可以分离碱(4)离子交换色谱:可以分离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分子(5)离子色谱:可以分离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分子(6)空间排阻色谱:可以分离高分子2、选择流动相时应注意的因素(1)流动相纯度要高(2)应避免使用会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3)对试样要有适宜的溶解度(4)溶剂的粘度小些为好(5)应与检测其相匹配3、梯度洗提流动相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k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4、检测器(1)紫外光度(2)荧光(3)示差折光(4)电导4个中唯有示差折光不能用梯度洗提。

3、电位1、测定原理对电位差(即所构成原电池的电动势)进行分析测定2、能斯特方程试3、膜电位膜电位的建立证明主要是溶液中的例子与电极膜上离子之间发生交换作用的结果。

4、选择性系数(),5、标准加入法用标准溶液滴加待测试液,计算前后差别。

()4、伏安1、欧姆定律外2、定量(1)测电流:(2)扩散电流方程:(3)直接比较法:测定两个溶液的波高进行比较(4)标准加入法:3、干扰电流及消除方法(1)残余电流一、原因:溶液中滴汞电极上存在微量杂质和存在电容电流。

二、解决方法:提高极谱分析的灵敏度。

(2)迁移电流一、原因:待测离子向电极表面的移动受扩散力作用和电场库仑力作用。

二、解决方法:加入支持电解质。

(3)极大一、原因:滴汞电极毛细管末端对滴汞上部有屏蔽作用而使被测离子不易接近,滴汞下部被测离子则无阻碍地接近,因而在离子还原时,滴汞下部的电流密度将较上部为大,这种电荷分布的不均匀会引致滴汞表面张力部分运动,这种电荷分布不均匀会引致滴汞表面张力的不均匀,表面张力小的部分要向表面张力大的部分运动,这种切向运动会搅动滴汞附近的溶液,加速被测离子的扩散和还原而形成极大电流。

二、解决方法:加入少量极大抑制剂。

(4)氧波一、原因:溶解氧在滴汞电极上被还原而产生的两个极谱波。

二、解决方法加入少量亚硫酸钠5、库仑1、法拉第电解定律电化学电导电位伏安库仑测量电阻 E i-E Q电池原电池电解池(极化)电解池(去极化)I 0 Id I电解质常数迁移电流产生电生定量能斯特方程pH的计算标准加入法Kc=id标准加入法m=6、原子发射光谱1、波长区域射线=5-140pmX射线=-10nm光学区10-100其中:远紫外区10-200nm近紫外区200-380nm可见区380-780nm近红外区0.78-2.5中红外区2.5-50远红外区50-1000微波0.1nm-1m无线电波1pm=,1nm=,1=2、ICP光源(1)特征一、ICP的工作温度比其他光源高。

二、ICP是涡流态的,且在高频发生器频率较高时,等离子体因趋肤效应而形成环状。

三、ICP中电子密度很高。

四、ICP是无极放氧。

五、ICP的载气流速较低。

六、ICP一般以氩气作工作气体。

3、定性(1)灵敏线各种元素谱线中最容易激发或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

(2)铁谱线将各个元素的分析线按波长为指标插在铁光谱图上。

4、变宽效应(1)自然宽度在无外界影响下,谱线仍有一定宽度(2)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3)压力变宽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是发射或吸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5、定量(1)公式(2)分析方法标准加入法,应注意一、待测元素的浓度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应呈线性关系。

二、应最少采用4个点来做图。

三、要消除背景吸收。

四、对于斜率太小的曲线(灵敏度差),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

6、光度计(1)火焰原子化装置一、优点:重现性好,易于操作。

二、缺点;仅有10%的试液被原子化。

(2)无火焰原子化装置一、优点:注入的式样几乎可以完全原子化二、缺点:共存化合物的干扰要比火焰法大,取样量少会引起偏差导致重现性差。

7、干扰及其抑制(1)光谱干扰:一、在分析线附近有些发射线不被吸收,导致灵敏度下降。

减小狭缝宽度来消除。

二、在分析线附近有非吸收线或假吸收,导致灵敏度下降。

换好灯。

三、谱线重叠。

选用其它谱线避免干扰或用分离干扰元素的方法。

四、原子化器会增加噪声。

增加灯电流,提高光源发射强度来改善。

(2)背景吸收:一、火焰对光的吸收。

可通过零点的调节来消除。

二、金属卤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部分硫酸盐和磷酸盐分子对光的吸收。

三、固体微粒对光的折射。

四、校正背景吸收的方法:邻近校正法用与试样溶液有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来校正分离机体的办法来消除影响氘灯背景校正器(3)物理干扰一、试液得粘度二、表面张力三、溶剂蒸气压四、雾化气体的压力五、消除方法:配制与待测试样具有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稀释试液,使用标准加入法。

(4)化学干扰一、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

使用高温火焰可以降低这种干扰。

二、电离三、消除方法:加入消电离剂、释放剂、保护剂、缓冲剂8、灵敏度、特征溶度及检出限特征溶度越小则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检出限是指产生一个能够确证试样中存在某元素的分析信号所需的该元素的最小含量。

7、紫外吸收光谱1、跃迁(1)远紫外区:(2)近紫外区:n—K吸收带n—R吸收带电荷迁移2、Woodward公式普通为217同环二烯+36环外双键+5取代基+5共轭双键+303、公式:A=Kbc4、朗博比尔定律的成立条件:待测物为均一的稀溶液、气体等,无溶质、溶剂及悬浊物引起的散射;入射光为单色平行光。

8、红外吸收光谱1、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应满足两个条件即辐射应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跃迁时所需的能量;辐射与物质之间有偶和作用。

2、分子振动方程3、分子振动形式(1)对称、反对称伸缩,弯曲(2)对称、反对称伸缩,面内、面外伸缩(两个波长相等)(3)——对称、反对称伸缩,剪式,面内摇摆,面外摇摆,扭曲4、吸收频率(1)C-H 3965-3000nm(2)O-H 游离3650-3580nm缔合3400-3200nm羧基950-900nm(3)C=O 1700左右(4)C-O 1300-1200nm(5)C=C 1600-1580nm5、影响基团频率唯一的原因(1)外部因素:气态大于液态大于固态的频率(2)内部因素:一、电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偶极场效应二、氢键三、振动的偶合四、费米共振五、立体障碍六、环的张力6、定性图谱解析9、核磁共振波谱1、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化学位移用表示。

用TMS做标准是由于下列几个原因。

(1)TMS中的12个氢核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中,它们的共振条件完全一样,因此只有一个尖峰。

(2)他们外围的电子云密度和一般有机物想必是最密的,因此这些氢核都是最强烈地被屏蔽着。

(3)TMS是和化学惰性,不会和试样反应。

(4)易溶于有机溶剂,且沸点低,因此回收试样较容易。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1)电负性(2)磁各向异性效应(3)范德华效应(4)氢键3、自旋偶合及自旋分裂图谱中出现多重峰,这种现象是由于质子相互干扰所引起的,这种作用称为自旋-自旋偶合,简称自旋偶合。

由自旋偶合所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称自旋-自旋分裂,简称自旋分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