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为政以德》(重点版)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1月编号01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

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为政以德, , 。

”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

”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 ★5、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

7、百姓足, ?百姓不足,?三、字词注音:众星共之(gǒng) 道之以政(dǎo) 冉 有 仆(pú) 庶矣 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 将伐颛臾(zhuānyú) 焉用彼相(xiàng) 相夫 子(xiàng)虎 兕(sì) 出 于 柙(xiá) 毁于椟中(dú) 近于 费(bì)盍 彻 乎(hé) 南宫适(kuò) 羿 善 射(yì) 奡荡 舟(ào)禹稷躬稼(jì)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 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

(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以(之)为,封……为(7)既来之,则安之。

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 富:形作使动,使……富裕(2)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足:形作使动,使……充足(3)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用作使动,使…来附,使…安顿(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先:用作动词,先做,把……放在前面4、解释一词多义:为: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读wéi,治理(国政)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为:封为,作为③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为:语气词,呢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成为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读wèi,替,给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为:读wèi,替,给政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国政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政:法制,禁令信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信任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信:诚信,恪守信用相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扶盲人走路的人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辅佐过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批评②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过:错误5、解释其他字词:(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齐:整治(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至,来。

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3)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适:到,去。

庶:人口众多。

(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必:假如,如果(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敬事:做事严肃认真。

节用:节约用度。

使民:役使百姓。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厌恶,憎恨。

辞:找借口。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8)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之内:内部(9)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徒:同一类的人。

攻:批评,指责。

(10)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年饥:年成不好。

用:用度。

(11)有若对曰:“盍彻乎?” 盍:何不。

彻: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

(1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虽:即使(13)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就:亲近(14)草上之风,必偃。

上:加。

偃:倒下,倒伏。

(15)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敬:做事严肃认真。

忠:做事尽心竭力。

劝:做事勤勉努力。

(16)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善:选用优秀的人才(1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躬稼:亲自耕种(18)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社:土地神。

稷:谷神。

社稷:代指国家。

四、虚词整理:以(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用(2)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以:按照,根据(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把(4)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以:因为,凭(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来,用来(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以:来(7)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以:而且(8)临之以庄,则敬 以:用而(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而:表顺承。

可不译(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而:表转折。

却,但是(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表并列,并且,而且(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而:表转折,却(5)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表并列,并且(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而:表转折,却(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而:表转折,却(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表转折,却(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而:表并列,而是(10)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而:表转折,可是(11)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而:表修饰,不译(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而:表转折,却(13)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而:表并列,并且焉:(1)既庶矣,又何加焉? 焉:语气词,呢(2)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焉:疑问代词,哪里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使民以时(状语后置句)(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句)(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主谓倒装句)(5)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介宾前置句)六、思考题:(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是否矛盾?2、谈谈你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富之教之”是就统治者的治国理念而言,作为统治者,应通过兴农桑等措施让百姓衣食丰足,然后再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

这样社会就能康乐安定。

“去食留信”是就民众的价值取向而言,作为精神性的个体,应该具有舍生取义的道德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2、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就站不住。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之于政府和国家的重要性。

而赢得百姓信任的关键就是要施行仁政,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以德治国。

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文中的北辰和众星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2、怎样理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3、联系上述文字,说说政和德、刑和礼的区别主要在哪里?4、孔子是如何看待政刑和德礼的?对孔子的观点你又是如何评价的?【答案】1、北辰比喻当政者,众星比喻群臣和民众。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把当政者比作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能主动成为道德楷模,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当政者只有靠道德仁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护爱戴。

2、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的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孔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君子仁德的感化力量。

3、政令与刑法是用刚性的条例规定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人们出于畏惧可能会遵从,但不会有羞耻心;而德政与礼治则是通过教育与感化的力量来引导规范百姓的行为,政府通过富民、教民、举贤等举措来让百姓知荣辱、辨是非,懂得仁义礼乐,百姓自然心悦诚服。

4、孔子认为政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德礼治国,就可以取得人心诚服的理想效果。

孔子这一观点固然没错。

但在具体施政的时候要视社会情况而定,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较低的时候,仍需要政刑来维持社会秩序,也需要德礼来教化人心。

只有兼而用之,才有可能使社会清明、天下大同。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