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天坛(纯手工制作)

北京天坛(纯手工制作)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 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公园占地约270万平方 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 祭祀性建筑群。在整个北京 城里,北有地坛祭地,南有 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 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 最为光彩夺目、气宇非凡。
北京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 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之中,四 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 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 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 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 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 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 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谢谢观看~
斋宫
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 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 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 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 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 戒建筑的代表作。无梁殿即斋宫正殿,绿琉璃 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 栏,三出陛,正阶十三级,左右各十五级。无 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 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 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
回 音 壁
皇穹宇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 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 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 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 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 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 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 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 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
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 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 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 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 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 内中央处,就 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壁是用磨砖对 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 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 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 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 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 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 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 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 “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 “回音壁”。
北 京 天 坛 于 年 被 列 入 《 世 界 遗 产 名 录 》
坛,原名大 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 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 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 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 为祈年殿。
圜丘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 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 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 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 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 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 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享、利、贞。 “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享” 为万物生长繁茂享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 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 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