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
摘要:网络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
教育的信息化对学校教育在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职责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在这样的特征性影响下,教师应该如何面对。
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成为信息交流与沟通最重要的途径。
网络的发展,使旧时代信息闭塞的问题的到解决,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信息获得空前的释放。
大量的信息经由网络涌向现代人类,不用出家门就可以环游世界。
无疑,教育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受到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对学校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
教育信息化应用广泛,但没有统一的定义。
黎家厚博士认为,教育信息化指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
网络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教育信息化影响下,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变化有: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传统的教学关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信息化带动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变为主动地位。
自主化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
信息的开放性致使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向多样化发展。
教育多媒体化的发展,网上的公开课,可以学习到名校的各种课程。
学生自主学习各种知识,选择学习内容及各种教学媒体。
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模式合作化
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涌现。
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的种类越来越细化。
资源越来越丰富。
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都可以获得。
不再局限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国家的报纸和电视等这样的传统的传播媒体。
可以选择的内容更加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更加多。
教育基础知识的展示形式,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
透过网络,教学经验的交流更加频繁和顺畅,提高了教学质量。
社会迅速发展,信息的开放使教育内容本身也开始变的多样化。
新课改的进行,就能体现这一点,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
网络公开课的普及,学校间借助网络进行更加生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三)职责深化
网络本身的特性,信息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了一些问题。
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差,特别是中小学生,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己。
信息化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甄别的能力。
这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环境的共同监督和努力。
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会做人的第一战线,教会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学会甄别能力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对于教育信息化,教师如何应对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学校教育未来的美好前景。
但是,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创造教育的契机,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使用者。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相对应。
而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操纵整个教育过程的人。
因此,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 世纪40 年代( 在中国则持续到70 年代) , 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和至高的目的。
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
智能型教育是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 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
潘涌: 《教育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 《师资培训研究》1999 年第3 期。
智能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最佳教育模式。
在旧时代观念下,有主导作用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重知不重智。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
在利用好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前提下,真正应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世纪与学生的需求。
(一)教师本身教育观念积极转变
教师的传统意识是传授课程知识内容。
在新型社会下,教师应要有全新的自我意识。
教师本身应意识到网络时代关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教学不能再依靠课本知识。
认识到网络时代的特色,并且能够意识到作为教师需要促进和改进的地方。
只有从自身出发,积极的接受并且认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真正领悟网络时代的教育新模式,做出正确的教育设计,促进智能型教育的产生。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和内容已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对信息的资源利用。
教师自身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信息化高科技和网络资源。
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技术方面,硬件设施现代化、信息化,运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科技演示知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所掌握的新型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如公开课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不仅教授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在教学方法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三)良好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化的普及,智能型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偏向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
区别于旧时代,教师重点传授知识带给学生的权威性体验。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
教师要运用网络时代交流无阻的特性,多与学生交流。
从学生情感上,交流和沟通。
教导学生,哪些是好的坏的。
能够真正的去筛选教育内容。
在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是给予学生能够甄别网络时代信息的判断力。
三、总结: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积极正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网络社会的发展。
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教师作为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