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前沿,是县域文化的主体与结合点。
最近,我们采取下乡调查、走访、座谈、资料查阅、网络查询等方式,对我市的乡村文化状况进行调查,明显感到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状及问题基础设施老化。
一是总量减少。
全市244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上世纪90年代前,其文化站建站率为100%,80%的乡镇文化站是独立院落,1/3左右的乡镇还配套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歌舞厅、棋牌游戏室等。
而目前全市有独立院落的乡镇文化站为93个,下降到只占42%,有电影院的乡镇140个,由原来的近100%下降到62.5%,有图书室的65个,仅占29%。
二是设施老化。
电影院、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大多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财物流失严重,有的被挤占挪作他用。
如汉寿县沧港镇图书馆90年代前是全县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图书馆,目前已被乡司法所占用,其文化设施用品大多流失。
管理机制弱化。
一是文化队伍管而不专。
表现在:①乡镇文化专干、业务辅导员的人员总数在减少。
原来全市每个文化站都有2-3人,现在基本上一站一人,有的县市还全部取消了乡镇文化站机构及人员编制。
②文化专干业务不专,管理松散。
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加之待遇低,主管部门培训少,管理少,致使文化专干把主业变成“副业”,其文化业务素质越来越低。
③专业创作人员少,年龄老化。
全市文化骨干大多在50岁上下,全市县级“三馆”业务人才仅有183人,只占总人数的40%。
同时,业余创作人才发现少,引导少,培训少。
表现乡村文化的作品少。
二是文化资源管而不全。
对于表现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虽有一定的底子,但底子不清、不全。
三是文化市场管而不硬。
目前对乡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一无过硬的法制制度,二无执法队伍。
一些草台班子在乡村表演了,有的乡镇还不知道,乡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基本上还是空白。
文化投入软化。
一是政府投入少。
乡村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与管护要依靠当地(区)县、乡政府,而目前的基层政府基本是“吃饭”财政,大多无钱投入。
二是社会投入少。
由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分散性,文化实体的脆弱性,文化受众的差异性,加之农村经济不活跃,农民文化消费少,故社会投入乡村文化的少。
文化功能退化。
一是文化服务功能退化。
表现在文化活动开展越来越少。
上世纪90年代前,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诸如农民龙舟赛、卡拉OK赛、书画赛,电影队,皮影队、剧团下乡巡回演出等,极大地丰富与活跃了农民群众业余生活。
而现在农村文化活动越来越少。
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活动就是晚上看电视,婚丧嫁娶看歌舞、看道场,闲时打牌,无聊时看稀奇热闹。
“三个月插田,三个月扯谈,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一定的反映了农村农闲多,剩余劳力多,有益文化活动少。
二是文化教育功能退化。
人们戏称上世纪50年代是“小二黑结婚”和“扫盲班”时代,60年代是“样板戏”时代,70年代是“露天电影”时代,80年代是“马戏团”时代,90年代是“庙会、赶集”时代,而近几年是打牌、赌博盛行,“脱衣舞”成保留节目。
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农村文化的没落。
由于单纯追求文化的娱乐性及商业性,使得目前农村个别农民价值观念扭曲,信仰动摇,伦理道德沦丧,诚信公正不见,团结友爱互助不愿,公民应尽义务不干。
一味追求享受、玩乐,有的单靠“下海”女的养活全家。
对策与建议针对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加强其引导,规范其运作,创新其特色,推进其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以“三实”为落脚点,巩固乡村文化基础。
一是乡村文化阵地要夯实。
乡村文化阵地是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
文化阵地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高起点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突出长远性,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与经营性的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突出兼顾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与文化设施的管护相结合,突出经常性。
一方面高起点的建设一批电影院、农民文艺馆、体育馆等,加强其日常维护保养。
另一方面,对于已被挤占的文化设施要坚决收回,予以恢复。
二是乡村文化队伍要落实。
乡村文化队伍是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确保乡村文化先进性的引路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乡村文化专干的管理。
做到三落实。
落实编制:可在目前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下,设置综合性机构——广电宣传文化站,明确其中1-2人必须是文化专干。
落实待遇:对于乡镇文化专干待遇要纳入县财政归口管理,彻实落实。
落实责任:加强对乡镇文化专干的管理与业务培训,明确其工作职责,实行绩效考核。
一手抓文艺骨干及文艺业余人才的培训与培养。
要做到发现早,引导早,培养早。
使其创作出更多的适宜大众口味的顺应改革新形势的文艺精品。
三是乡村文化投入要切实。
做到三个同步: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家庭投入同步,重点投入与全面投入同步,以奖代投与以工代投同步。
切实加强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中心集镇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大对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县、乡镇的以奖代投力度,加大对独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投入。
要在投入中壮大规模,创造效果。
汉寿县酉港镇立足民情、民俗、民意,因势利导,走“股份”文化之路,多方投入,打造龙舟文化平台,因2001年第三届“龙舟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赢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的美誉。
同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当地工作的开展。
以“三新”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文化发展。
一是观念创新。
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抓先进文化就是抓稳定,抓发展的观念,增强文化与经济互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意识,做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
二是形式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与生命。
我们应该在大力提倡乡村文化固有的传统活动形式的情况下,更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突出乡村文化活动的时尚性、经济性、区域性、特色性。
大力倡导“墟场文化”、“屋场文化”、“商场文化”、“广场文化”、“娱场文化”,大力倡导“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网络文化”等文化,推陈创新“节日婚庆文化”、“祭祀祭奠文化”、“祠庙祠墓文化”等文化,开展“月月乐”、“周周乐”、“家家乐”等活动,开展“桃花源游园节”、石门“柑桔节”、“中国•汉寿西洞庭湿地文化节”等活动,开展“百优艺术之乡”、“百强宣传文化站”、“百佳民间剧团”等创建活动,“开展文化特色乡”、“文化特色村”等命名活动,设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和弘扬具有常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三是内容创新。
没有先进性就没有生命力,创新乡村文化内容是落实乡村文化先进性的具体表现。
怎样创新乡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应该把乡村文化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地方特色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结合起来,把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络建设与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有效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多变的世界,快捷的信息,更新的知识中改变理念,在多种技术培训中强化本领,在多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受到教育,娱乐身心。
以“三强”为根本点,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一是强化政绩意识,硬化目标管理出“令牌”。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县、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所以,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上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拿出一个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与经济指标同等考核,强化当地党委、政府的责任,实行“首问制”,使其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抓文化就是抓服务,给老百姓办实事的观念,抓文化就是抓政绩的观念。
二是强化市场意识,优化文化资源创“品牌”。
没有资源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达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济化,只有对乡村文化资源实行优化整合,创立品牌,凭品牌占有市场,才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进一步活跃市场。
怎样优化整合文化资源创品牌?首先摸清资源找市场。
文化资源的家底要摸清。
对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名人伟人、名山名水等文化资源要梳理、分类、建档,并根据市场需求立项开发,开辟市场。
同时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队伍要摸清,使其在市场中成熟,在成熟中开辟市场。
其次整合资源顺市场。
顺应市场的变化与要求,针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分散性、资源信息的封闭性、文化产业的脆弱性,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壮大规模,整体推向市场。
再次创新资源抢市场。
就是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创新资源,打造文化资源品牌,抢占市场。
就桃源、石门、澧县、临澧等(区)县市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壮大“夹山文化”品牌,“桃花源文化”品牌,打造“澧州文化”及临澧丰富的人文资源品牌。
就汉寿而言,就是要立足于本县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汉寿乡村文化──“沧浪文化”品牌。
最后资源互动活市场。
做到“四个互动”。
①信息窗口的互动:要树立“大常德”意识,市、(区)县、乡开辟乡村文化电视节目专栏,实现信息互动,以此为窗口展示常德蔚为大观的文化景观。
②城乡文化互动:要以县域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的互补与繁荣。
③文化人才的互动:做到城市文化人才乡村化,乡村文化人才城市化,达到文艺作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有机统一,培养我们常德大批的优秀本土作家。
④文化资源的互动:要以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湖南文理学院等高校及业务部门为文化总监,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探讨与文化策划的有机结合,做到文化资源“强强”联手,整体营销。
三是强化法制意识,钢化市场管理打“王牌”。
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从根本上规范文化市场,改变以往靠发文件、开会和审批来解决和管理今天的文化市场。
其次地方政府要根据上级管理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再次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区)县、乡、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形成综合执法的监管工作格局,使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关于黄岩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乡村文化阵地,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
如何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对黄岩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
调研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向全区19个乡镇街道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人员配备、资金落实、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建设等12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