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基本概况印江属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地势东高西低,一般海拔在400米至13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东部梵净山2493.8米。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934毫米,年日照1267.8小时,无霜期272天。
全县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资源总量12.5亿立方米。
有出露泉井268处,其中有76处已开发利用。
境内河流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0.13万千瓦,可开发量5.88万千瓦。
境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麦、薯类、豆类、烤烟、油菜、花生、向日葵、麻类等。
森林树种及中药材等植物有20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有珙桐、鹅掌楸、紫薇、钟木、连香树、铁杉、银杏等。
经济林木及贵重药材有油桐、杜仲、吴萸、五倍子、黄柏、厚朴、乌桕、棕片、天麻、灵芝、白术等。
果树有香柚、柑桔、梨、桃、板栗、核桃等。
境内珍稀野生动物有金丝猴、华南虎、大鲵、四腮鱼、丽纹蛇、五步蛇、鸳鸯、红腹角雉等13种,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还有兽、鸟、两栖、爬行、水生动物共475种。
印江地处梵净山麓,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矿、硫铁矿、磷矿、重晶石、石英石、大理石、铜、金、锰、铅、锑、锡、钼、铀、高岭土、长石、方解石等40多种。
原煤保有储量1442万吨,重晶石储量789万吨,磷矿石储量154万吨。
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印江境内的梵净山区距今达10~14亿年,被认为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
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多次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当今梵净山体的独特构造景观:山峰突兀陡绝、断崖高耸,沟谷幽深,跌水瀑布发育。
原始生态保存完好。
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区。
并在地形、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生态呈现出较明显的垂直带状格局: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海拔1300米以下),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300~2200米),含寒温性针叶树的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2200~2572米)。
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兽类有黔金丝猴、华南虎等11种,约占贵州全省总数的68%;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珙桐(中国鸽子花),梵净山冷杉等17种,约占贵州全省总数的43%。
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禽,如鸳鸯、红腹角雉等多种,以及两栖、爬虫类,如大鲵(娃娃鱼)、五步蛇等繁多品种。
自然景观神奇怪异。
主要体现在山韵、水趣、花姿、云态、光彩、石观等方面:梵净山“高耸数千仞,绵延八百里”,兼具“黄山之奇、峨嵋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是其山韵的精华所在。
印江民谣“梵净山出奇、九十九道溪,谁人能识破,银子动撮箕”。
道出了梵净山山之魅力,水之奇趣。
梵净山杜鹃,有百里杜鹃花之冠,四季皆有开放,各种花形,各种颜色,争妍斗艳,故“梵净山似锦,杜鹃花好似锦上之花”。
逢山雨之际,水气蒸发,便呈现出茫茫云海,时聚时散,景象万千,特别是日出,日落之时,更是霞光万道,紫气千重(“红云金顶”因此得名)。
当春雨之交,雨过天晴,金顶一带还会巧遇“梵净佛光”,即面对云雾,背负太阳、就可能在前出现一个五彩斑谰的巨大光环,你的身影在其中,身动影动,身静影静,约三分钟左右而散,这可谓云态,光彩之诡异。
金顶周围的岩石,千姿百态,据其形态,有“太子石”、“蘑菇石”、“龙头石”、“鹰嘴石”、“万卷书”、“晒经台”、“将军头”等数十处。
特别新金顶别具一格的奇异形态(似饭甑,表阳刚),整个金顶形态逼真的睡佛状形成了一个石之大观园。
二、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梵净山的佛教活动开始于隋唐时期,那时还是一片蛮夷之地,但在其周边地区已有寺庙和简单的佛教活动。
到了明万历初年(1573年),随着妙玄和尚在梵净山重建金顶寺庙,梵净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佛教活动空前繁盛起来,至清光绪23年(1897年)对寺庙的不断重建、扩建、修复,已形成遍及梵净山区(绝大部分寺庙在梵净山西线和北线)的四大皇庵(护国寺、坝梅寺、天庆寺、白云寺),四十八脚庵(以木黄建厂的太平寺为首)的庞大寺庙群。
佛教活动播及到梵净山周边的湘、鄂、川、黔、桂、滇等省区的广善男信女,以至“……数百年来,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
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故“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
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
古来得道成真,又莫不于斯凝神,于斯脱颖”(摘《敕赐碑》文)。
2004年9月23日,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印江护国寺召开,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专程莅临指导。
60多名大德高僧、专家学者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渊源进行了深层次的研讨。
学诚法师代表中国佛协认定:“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唐开元四年(716年)置县以来,已有1200多年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印江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创造发展了绚丽多彩,浓郁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1、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民族建筑:印江县的地方传统民族建筑以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体,从建筑角度方面看,具有以下特点:外形宏伟严谨,别具匠心;内部结构合理,独特优雅。
内、外墙壁、门、窗、檐、角皆雕刻有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楼台、亭榭、山川、河流、神像、人物、文字等内容。
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桶子屋,县城内的严氏宗祠、文昌阁、武圣宫,甲山石宝塔、惜字塔,洋溪万里桥,平所风雨桥,木黄老街的田土司衙署等。
2、浓郁的地方文化:在印江,至今仍留传风行众多的地方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花灯、龙灯花嘘、印江傩戏(技)等、土家族“赶年节”、“吃新节”、“哭嫁歌”、行轿“号子”、“祭风神”、“红棺葬”、苗族“上刀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山歌、情歌、摆手舞、铜铃舞等。
特别是“红棺葬”,独印江人特色,传说唐朝印江云半一曹姓人家的独子,虽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赴京会试,考中状元,后因朝廷误杀,特赐朱棺厚葬,印江人乃沿用成俗。
3、闻名海内的书法之乡,在历史上,印江既被誉为“书法之乡”。
书法名家层出不穷,明代的周冕,清代的北京“颐和园”匾额书写者严寅亮,参加过“公车上书”的廖西山,擅长行书的周以湘、王道行,民初擅长各体书法的藩鹄臣,擅长草书的吴缦卿,现代的魏宇平、王峙苍等。
书法作品更是遍及海内各地,如两广一带流传着“没有周以湘的字的人家就算不了书香”的说法,可见印江人的书法在全国的声望。
当今书法更是遍及城乡,民间仍以毛笔书写各种对联、村规、民约等。
4、光辉的革命历史:生活在县境内的各族人民,自南宋(1127年)以来,不屈不挠地与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封建统治,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如南宋建炎三年(1130年)的金头和尚起义,明初(1369年)朗水九姓苗反掠夺、反压迫的斗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腊耳山苗族起义,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号军起义,清咸丰九年(1859年)的严黑三起义,清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军战士刘盛以梵净山为根据地的反抗斗争,1933年的印江“神兵”活动等,都在不同时期给了反动统治者沉重的打击。
特别是1934年6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印江刀坝后。
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木黄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六军团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四、印江文学1988年县文联成立时,创办了纯文学刊物《睡美人》,1998年停刊。
2004年恢复创办《印江文学》季刊。
办刊宗旨为:弘扬民族文化,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心灵轨迹,培育文学新人。
在该刊的栏目设置上,共设了小说长廊、散文天地、诗歌平台、古诗今韵、民间文学等十二个专栏,以活跃版面,满足各方面需要。
同时,县文联还有针对性地利用《印江文学》彩版宣传印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从而使文艺工作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李敦礼、王新华、孟学书、肖忠民、王晓旭、任敬伟先后出版了个人文学专著。
印江文学在保持诗歌创作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小说、散文、评论、随笔等领域的创作也令人欣慰。
据不完全统计,以“印江四诗人”(末未、任敬伟、非飞马、朵孩)陈丹玲为骨干的作家群,先后在《诗刊》、《民族文学》、《山花》、《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贵州作家》、《当代人》《阳光》、《广州文艺》、《鸭绿江》、《飞天》等国家级和省级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近50余件(首),在《岁月·燕赵诗刊》、《北方作家》、《杭州诗人》、《黄河文学》、《梵净山》、《蓝鲨诗刊》、《铜仁日报·周末版》、《诗词报》等地市级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150余件(首),在《渝东南文学》、《酉水》、《乌江》、《乌江文学》、《双水》、《黔东作家》、《印江文学》、《印江通讯》等县级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作品300余件(首)。
另外,末未组诗选入国家级出版社,即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苗族作家文丛》,朵孩的诗歌《对面的女孩》入选江苏省中学生课外读本。
除此之外,末未、任敬伟还成功编辑出版2008年卷《诗歌杂志·黔地专号》,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五、风味独具的地方特产独特的地形、气候环境,以及梵净山西线的印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认识和创造、培育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风味独具的地方特产。
1、梵净山紫袍玉带石:唯梵净山独有,具石质致密细腻坚韧的特点,是石雕工艺品的上好佳品。
主要石雕工艺品有梵净山玉带九层塔、梵净山玉砚等。
2、印江白皮纸:采用蔡伦石古法传统造纸术,以构皮为原料。
具吸水性能好,坚韧绵扎的特点,主要用于书法和机器擦拭。
3、团龙贡茶:以团龙村(梵净山麓)海拔1300~1500米之间的茶叶为原料,采用独特的技术制成、具“色泽隐翠,汤色内绿明亮,香高滋味浓纯鲜爽,略带茶香”的特点。
4、印江贡米:即印江大糯,主产于今木黄镇、峨岭镇、具洁白清香、可口的特点。
5、梵净药材:梵净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现初步查明,有高等药用植物118科、282属、486种。
主要名药材有天麻、杜仲、凹叶厚朴、辛荑、黄莲、牛尾、独活、防风、紫苑、淫羊藿等。
据临床效果,所生长中药材,功效奇特,非比一般。
6、印江菜豆腐:以黄豆浆和鲜萝卜菜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色白润泽、翡翠点缀,味道芳香、可口,解油腻,吃法方便等特点。
当地民谣“千有万有,离不开菜豆腐下烧酒”道出了其特殊的餐饮地位。
7、印江绿豆粉:以大米和绿豆作原料,特殊加工而成,具粉丝绵,颜色翠,煮不烂,泡不溶,口味好,扑鼻香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