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初二语文出卷人:审卷人:(时长120分钟分值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7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秀qí()旁wù() xùn职()枯瘠.()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8分)(1)淮南秋雨夜,_________________。
( 《闻雁》)(2)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
(4)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5)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韩愈《马说》)(6)《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
3、名著阅读。
(6分)(1)《水浒传》中行者(人名)在寻找哥哥武大郎的途中,路过(地名)时,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于是倍受百姓喜爱;当及时雨(人名)作了梁山第二把交椅时,接老母上了山,于是李逵也下山接母,行至沂岭时其母被老虎吃掉,他愤怒之下,连杀四只老虎。
(3分)(2)“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
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位好汉?请写出其绰号,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
(3分)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B、选任务时不可拈轻怕重,不然,时间长了,没有人会喜欢和你合作,你将失去许多机会。
C、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光怪陆离的年龄阶段,向各个方向发展就要看我们的毅力。
D、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B、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要性。
C、几个农民工来到经理部索要工钱,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这些农民工。
D、“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6、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献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宽阔拥抱生活A、②①④③B、①④③②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7.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就“鸟类与人类的关系”说说自己的发现。
(3分)材料一:宋代葛天民的《迎燕》诗:“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台湾郭枫在《空山鸟语》中写道:“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
”材料二:飞鸽传书捎佳音,黄雀晨鸣唤学子,燕子春归知时令。
从古到今,人们的生活与鸟类息息相关。
通过对鸟类飞行的观察研究,经过多次的试验和失败,人类制成了滑翔机,并最终于1903年12月制造成功现代的飞机,这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活动的空间距离。
材料三:蜂鸟在茂密的树林中飞行时,那是前后左右,随心所欲,灵活自如。
而目前,一架高性能的超音速歼击机,想要在12000米的高空转个弯,那至少也得绕一个半径10000米左右的大圈子。
二、阅读与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分)待储光羲不至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释】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白。
空复情:自多情。
8、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甲】《马说》(韩愈)【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人名。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④异:其他的。
⑤正:只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策.之不以其道策:(2)才美不外见.见:(3)上诘.之诘:(4)正患.己不能知患: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译文:12、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答:(三)阅读《低头与昂首》,完成13-15题。
(7分)低头与昂首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
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
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
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
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
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
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
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
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
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
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
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
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3、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14、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1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
(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13分)郁孤台笑了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
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
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
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
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
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
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
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
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
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
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
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
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
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
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
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
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⑾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
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