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分辨相位衬度的起源与理论

高分辨相位衬度的起源与理论

因此,对于一个处于高斯正焦状态的理想磁透镜而言,像函数是 物函数的完全“再现”,成像过程不会造成图像失真。换句话说,对于 一个正焦的理想透镜而言,我们无法在想平面上看到相位物体的任何
像上的对应点为 g(x, y)。我们知道,对于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进 行 Fourier 展开成为周期函数(如正玄函数、指数函数等)之和。因 此,对于 g(x, y),可以展开为:
∑ g(x, y) = g(r) = G(ux , u y )exp(2πi(xu x + yuy )) u x,y
= ∑ G(u)exp(2πik ⋅ r) u
6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研究生教材――俞大鹏 2004. 9
糊函数,或点扩展函数,也被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原因是透镜系统有 缺陷,包括衍射效应,球差、色差、聚焦、光阑函数等。在非相干光 学成像系统中,点扩展函数对应于衬度传递函数的 Fourier 变换:
h(r − r') = cos2 (x, y) + sin 2 (x, y)
G(k)=H(k)F(k) 意即,实空间的卷积,在倒空间变成了简单的乘积形式了。 对于理想透镜(指无衍射效应,无限大透镜,无象差、畸变下), H(k)≡1,像函数等于物函数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卷积。显然,这个函数 只是一个放大了的透射波,其强度是:
I = Ψ(x, y) 2= exp(-iσVt (x, y) 2 = 1
在这一章节中,先介绍要一下有关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 之后,讨论一下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的图像模拟方法,以及主要应用对象,并简单 介绍一下近年来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一些新进展,如球差矫正(Cs corrector), 以及出射波重构(exit wave reconstruction)等新技术。
)
exp(−2πikrq ) rq
cosθ
− cosθq

式中θ和θq 分别是面积微元 dσ的法线方向与矢量 rr 和 rrq 的夹角。
基尔霍夫公式的主要用途不在于解释波在真空中的传播,而是为
了研究波在透过样品以后的传播及波函数ψ(x,y)在观测点的分布。
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入射波是位于 Q 的单位强度的点光源发出的球
似。菲涅尔近似的本质就是在近光轴区域用抛物面形的电子波代替球
5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研究生教材――俞大鹏 2004. 9
面电子波。在菲涅尔近似下,有
ψ
(x,
y)
=
i
exp(−2πikZ ) Zλ
∫∫
q( X
,Y
)
exp

2πik[(x

X )2 2R
+
(
y
−Y
)2
]
dXdY
= q(x, yபைடு நூலகம் * PR (x, y)
这里 u 为倒易空间的矢量,即特定方向上的空间频谱。根据 Fourier 定理,展开系数 G(k)为 g(x,y)的 Fourier 变换。
同样的道理,物函数 f(x,y)也可以表达成类似的形式, 即 F(k)为 物函数 f(x,y)的 Fourier 变换。点扩展函数(或脉冲响应函数)h(x,y) 也 可以表达成类似的形式,即 H(k)为点扩展函数 h(r)的 Fourier 变换。 由于脉冲响应函数 h(x,y)描述了在实空间从物到图像的信息传递过 程,因此,H(k)则描述了倒空间中信息的传递过程,被称为衬度传递 函数(CTF)。总的像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1、 Abbe 成像原理
尽管电子显微镜已经成为重要的现代分析手段,其电子光学成像 原理可以用物理光学的 Abbe 成像原理进行说明。过去,人们在讨论 透镜成像时,仅局限于样品的物点与像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百多年 前的 1873 年,Ernst Abbe(阿贝)在研究如何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时, 提出了一个相干成像的新理论。阿贝从物体空间频率信息的分解与合 成的角度,研究了透镜的成像过程。具体方法是,把一束单色平行光 照射到平面物体 ABC 上,使整个系统成为相干成像系统。单色光波 通过透镜后发生 Fraunhofer 衍射,透射波中蕴含了样品的空间频率信
向。上式可以直接应用于高能电子经样品散射后的传播过程的研究。
在实际问题中,为了简化,可以在基尔霍夫公式引入适当的近似
与假设。Fresnel 衍射,就是一种近场、小角近似下的衍射过程(平 面波近似)。
首先,假设入射波为一平面波,则在离样品距离为 R 的观察点的
波函数为:
ψ
(x,
y)
=
i 2λ
∫∫
q(
X
过程是一个线性变换过程,其基本特征是,若干个输入信号所产生的
响应等于单个输入信号的响应之和,即:
∑ ∑
S
i
ai qi (x, y)
}
=
i
ai Sqi (x, y)
}
3. 菲聂尔衍射过程-小角近似、进场近似
由于通过求解薛定厄方程解决电子波的传播过程和衍射过程非常
复杂,所以一般用物理光学的方法来处理电子波的传播、衍射和成像
高分辨透射电镜的成像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过程: 1)、入射电子束在晶体内的散射; 2)、各散射波透过样品后,在后焦面上形成的衍射波; 3)、各衍射波相互干涉,在像平面上形成图像。 对于样品中的点(x, y),设它的物(样品)函数为 f(x, y),在图
7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研究生教材――俞大鹏 2004. 9
q(r)
Q(u) = F{q(r)}
ψ (r) = F −1 {Q(u)} = q(r)
图 5-1 理想透射电镜磁透镜的 Abbe 成像原理
3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研究生教材――俞大鹏 2004. 9
2. 线性系统
由于在晶体中传播的电子波函数满足线性的薛定愕方程,所以电
子透镜成像系统可以被看成是线性变换系统。高分辨透射电镜的成像
电子透镜的脉冲响应函数就是菲涅尔传播因子。菲涅尔衍射的强度分
布可以用半波带方法和菲涅尔积分求出。
4. 光学系统的作用与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和光学成像系统一样,电子光学成像系统-磁透镜的作用是,把样 品中每一点 point(x, y)转换成图像中的扩展区域(extended region), 如图 2 所示:
4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研究生教材――俞大鹏 2004. 9
面波,照射在一个二维物体上,其透射函数为 q( X ,Y ) ,在观察点 P 波
函数可以写为,
{ } ψ (x, y) =
i 2λ
∫∫
exp(−2πikrq rq
)
q(
X
,
Y
)
exp(−2πikr r
)
cosθ
+ cosθq
dXdY
其中 X,Y 是固定在样品上的坐标,Z 沿样品所在平面的法线方
1957 年,美国 Arizona 洲立大学物理系的 Cowley 教授等利用物理光学方法来研究 电子束与固体的相互作用,并用所谓“多层法”计算相位衬度随样品厚度、离焦量的变 化,从而定量地解释所观察到的相位衬度像,即所谓高分辨像,从而建立和完善了高分 辨电子显微学的物理基础。1971 年,Cowley、Iijima 等人首次获得了可直接解释的氧化 物晶体的高分辨电镜像,证实了他们所看到的高分辨像与晶体结构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实际上是晶体结构沿着特定方向上的二维投影。这一时期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分辨率已 优于 4 埃。 Cowley、Iijima 的工作开创了一个应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新时代,从此 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开始被广泛地利用与多种领域,成为现代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矿 物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常用技术。
,Y
)
exp(−2πikr) r
{cosθ
+
1}dXdY
式中 r 2 = (x − X )2 + ( y − Y )2 + R2 。
其次,如果入射波的波长很短(如高能电子波),并且观察点到样
品的距离 R 远远大于样品上的被观测范围(X,Y 的最大取值范围)和观
测点的活动范围(x,y 的最大取值范围),则任一观测点所观察到的衍
1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研究生教材――俞大鹏 2004. 9
一、相位衬度 (phase contrast): 干涉条纹 fringes
1. 透射电镜成像原理
高 分 辨 电 子 显 微 镜 的 成 像 机 制 是 所 谓 的 相 位 衬 度 (phase contrast),即假设穿过样品后,电子束的强度基本不发生变化,仅仅 是电子的相位受到周期晶体势场的调制而改变,从而使得出射电子束 携带了晶体的结构细节信息。高分辨透射电镜的成像过程是一个利用 透射束与许多衍射束之间相互干涉后形成点阵条纹像的过程。因此, 高分辨成像理论,或相位衬度理论是一个多束成像理论。在特定条件 下,点阵条纹像(高分辨像,HRTEM)与晶体结构存在一一对应的 关系,此时才能称为高分辨结构像。
对于样品中的点 A、B, 有样品函数 fA(x, y)、fB(x, y)
光学系统
gA
gB
图像中对应的扩展盘 gA、gB(x, y)
图 5-2 光学成像系统示意图:样品中的点经过成像系统后,在 图像面上被转换成为扩展盘。
对于透射电镜,由于考虑的是相干成像过程,系统的传递函数与 衬度传递函数(CTF)是有区别的。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研究生教材――俞大鹏 2004. 9
第五章 相位衬度的起源与理论-高分辨理论
高分辨研究简史
关于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成像理论,Boersch 早在 1946 年在研究电子与 原子的相互作用时就提出,固体中的原子会对在其中传播的电子束进行调制,改变电 子波的相位。他认为,利用电子波的相位变化,有可能观察到单个原子,可以用来分 析固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这一理论实际上成为现代实验高分辨电子显微分析方法的理 论依据;1947 年,德国科学家 Scherzer 提出,磁透镜的离焦(defocus,即所谓的 Scherzer 最佳欠焦量,而非通常的高斯正焦)能够补偿因透镜缺陷(球差)引起的相位差,从而 可显著提高电子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