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上的街市解读

天上的街市解读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解读
首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黑暗的现实使得郭沫若感到失望和痛苦,于是,作下了这首诗。

《天上的街市》这首新体诗, 只有短短四节、十六行、一百三十一字, 诗人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如:比喻(诗的第一节:“远远的街灯亮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反复(定然,定然,定然)、引用(这首诗的第三节引用了人们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移就(这是把有相似情态的两个事物中表示甲事物属性的词句, 移作乙事物属性的修辞。

诗句“你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中的“朵”,通常是用作云、花的量词,这里写作“那朵流星”,既使人联想到流星像白云, 鲜花似的美丽可爱;同时,动态上降低了流星的速度,使它与“人”的“闲游”同步, 表现出形态和谐的动态美。

)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清新的画面。

接下来,我们用接受美学的方法来解读这首诗:
1、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在具体阅读中, 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接受美学讲求文学作品与期待视野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

文学作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也要让读者的期待视野受挫,使其阅读的过程在思索和发现的交碰中,扩大其视野。

(1)诗的第二节,“空中的街市”。

众所周知,街市是人间才有的,可这里诗人由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认知,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崭新的视野。

(2)第三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浅浅的天河”,“骑着牛儿来往”
因为作者当时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并且作者对美好与自由非常憧憬,所以改写了神话《牛郎织女》把原本宽广、波涛汹涌他们不可飞过的银河写成浅浅的天河。

2、空白的填充。

(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
文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留有了很多“空白点”,像这首诗就留有了很多的“空白”。

诗人把天上的街市描写的那么美,可是当读者阅读的时候,我们想的却是天上的街市美轮美奂,就连昔日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也变成了两个人肩并肩一起提着“灯笼”在走,可是我们人间的街市呢?
之前我们提到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军阀混战,极度黑暗,如郭沫若在他的《上海印象》里描写的那样:“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

然而作者并没有在这首诗中对人间的街市进行具体描述,这就是给读者留下的空白。

3、不同时代读者的理解不同
(1)当时的人间社会处于战争年代,读者会认为是满目疮痍的。

所以,那时的人们下意识的想要逃避,想要找一个更加安定的栖身之所,所以,他们把“天上的街市”当作心中理想世界的寄托和向往;
(2)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安定繁荣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更多的是人内心
的缺失,总是想要寻找一份精神寄托。

所以,现在的读者阅读文本,首先会觉着这个文本不错,然后才会联系到自身的经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不同年龄的人对其理解不同。

我们的理解是现在的我们处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得人们想要寻求更加自由和本真的状态。

所以,这个时代的读者读这首诗的时候,更多的是对那种宁静而致远的生活的艳羡。

总之呢,无论是逃避还是纯粹的向往,其实都表达了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