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期末部分重点篇目复习整理

大学语文期末部分重点篇目复习整理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关于仁,说是“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著名学者张岂之认为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

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历史表明,做到这一点并不易。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思考与练习: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制,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完备又适中。

献羹神降不出声,上下和睦不争斗。

’先王使五味调和,使五声和谐,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首先以气动之,再配以文武二舞,分风雅颂三类,杂四方器物,有五种声律、六种阳律、七种音阶,含八方之风、九种功德,这样才形成和谐完美的音乐,由清浊、小大、短长、快慢、哀乐、刚柔、迟钝和敏捷、高下、进出、密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

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 思考与练习:一、晏子所论与后面一篇课文中史伯所论有什么异同?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运用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生动形象,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

后篇从和而不同的角度,来批判专制统治,指出片面求同不求和,必致亡弊之祸。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而“同”则相反。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保持的只是表面上的一致。

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三、本文的说理有什么特点?本文说理形象生动。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

容忍与自由(胡适)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

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

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宋·王禹偁chēng)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

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

家家户户都这样,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

在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塌毁,野草丛生,我利用(那里的空地),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

(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平视江波,幽静辽远,(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降下骤雨最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最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

(这里)最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最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最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最适于投壶,箭声铮铮动听。

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

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

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

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那齐云楼,落星楼,高确实是高!井干楼、丽谯楼,华丽确实是华丽!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陈列歌舞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做的事情,我也不屑于去做。

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

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

”唉,我在至道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转到广陵,丁酉年又调入中书省。

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

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咸平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记。

思考与练习:一、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本文作于作者一生最后一次贬谪期间。

文章通过对贬谪地黄州城外荒郊自己所建简陋小竹楼中生活情景的描绘,抒发了由此引起的种种人生感慨。

在这些感慨中,有落寞惆怅,也有忿懑不平。

从文章“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等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二、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于“屈身而不屈于道”的高尚人格操守的坚持。

末段,围绕着竹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议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志士仁人们的品格境界却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谏逐客书(秦·李斯)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千里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