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纲要(★PS:文中阴影部分是主要重点。
通报的最后两个例文不确定格式对不对,请看的同学以写作要求为主,可以看看老师的课件,都已发至群邮箱。
大家期末加油啦!)一、填空(文学常识+默写)1*10分二、单选(作者号名、生活时代、代表作)1*10分三、多选(默写、文章主题、情感、诗句出处)2*5 分四、简答:如诗歌主题五、论述(论点+论据)六、实用写作(公文修改、找错)七、作文(700字)20分一:《语文的功能与陷阱》王蒙 P25(一)作者简介:王蒙,1948年加入中共地下党(少共,右派)1986—1989年任文化部长,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作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二)语言的功能:(三方面的功能)1、现实有用的功能:⑴表意和交流的作用;⑵记录和记忆的作用;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录,就没有记忆。
2、生发和促进的功能:⑶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
思想的过程和写作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即使是纯粹的文字上的掂量,也会使人产生思想,推进、改变思路。
3、浪漫的功能:(是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⑷强烈的煽情的作用;感觉也和词语影响有关⑸语言文字的修辞作用⑹语言有很多的心理功能⑺艺术的功能;语言和文字能够使我们的一种经验、一种遭遇、一种情感审美化。
⑻信仰的功能;语言和文字所起的作用实在是琢磨不完的。
⑼形式的作用(三)语言是一个陷阱1、语言和现实和你的思想感情脱节(包括言不能尽、言过其意、文不尽言、言过其实、甚至脱节。
最微妙、最重要的体会,恰恰是语言所表达不出来的2、好的、成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还面临着可能异化的命运,变成了俗套。
3、通俗化(狗屎化效应):看到它薄弱的一面,本来很好的一句话,太普及了,就把它降低了,过于通俗化了;4、当语言以及文字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脱离了真情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反面的东西。
这种语言文字变成了我们生活的敌人,变成了人的对立面。
5、语言文字它可以反过来主宰我们,扼杀我们的创造性和活泼的生机。
是一把双面剑。
(四)导读部分:外松内紧:演讲人态度轻松,仿佛随意说来,其实内在的逻辑很严谨、条理清楚、原则问题分寸感很强;亦庄亦谐:不时穿插几句调侃语,将严肃甚至沉重的话题更加机智的表达出来。
取譬引喻,思路开阔:演讲者依赖口语传播,讲道理就必须通畅晓白,此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举例子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问题。
1、内容既要有充足的学术含量,又不能过于专业化;2、既要体现学术报告的严肃性,又要调动会场气氛,在情绪互动中达成最佳的演讲效果。
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P57(一)(二)本文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有温情与善意。
“冷幽默”,在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群的关爱(三)导读:王小波的思想随笔常常以幽默诙谐之笔出之,主题则是极为严肃的。
再三读之却让人品味出个中辛酸甚至悲愤蕴含着的提示: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
主题特点: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特立独行的派头儿,我尊敬它,称之为“猪兄”,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世。
思想的锋芒如锦里藏针,冷冷地挑破遮蔽,脱颖而出,寒光闪处,如快刀斩麻般,使纠缠不清的…(四)① 不同于流俗,不宥于成规的“反潮流”者② 敢于狂奔,终于长出獠牙③ 潇洒,冷静,警惕,有能力,富有智慧三:《天才梦》张爱玲 P94(一)作者简介:张爱玲,其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
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女性作家之一,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以外一无所有--天才的乖僻缺点。
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在没有人与人交往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三)导读:本文是作者19岁刚入香港大学读书时写的“第一篇中文作品”。
可以算是张爱玲早年的自传。
叙述自己儿童时的天才表现和种种“乖僻”,道尽“人世沧桑”,由此看出作者心智的成熟。
天才的痛苦其实不在于她说的生活能力的低下、待人接物低能,而在于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烈的心理反应。
张爱玲用略带戏谑自嘲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所谓“天才”。
一方面是内心里面对于纯真性情的个性自我的执著,另一方面是面对世俗生活与琐碎人生时的沮丧不安。
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到张爱玲式的烦恼:个性和社会、、自我和角色、理想和生活,彼此的冲突随时需要调适,这种麻烦的调适甚至要伴你终身。
(四)关于天才:① 道出敏感天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麻烦② 天才的痛苦在于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烈的心理反应(五)怎样理解“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兰心蕙质,心思细腻,她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故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但同时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使她无法摆脱孤独,过于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社会、与他人难以正常相处,也使她认识到世界的丑态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又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热爱生命就要正确的理解和经历那些艰辛和苦恼。
(六)天才有什么痛苦?张爱玲母亲那句话有什么含义?“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她母亲这句判断,含蓄而尖锐的道出了一个敏感的天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天才的痛苦其实不在于她说的生活能力的低下、待人接物低能,而在于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社会、与他人难以正常相处,这才是关键。
张爱玲晚年近于自闭的生活方式,充分证明了她母亲判断的正确。
四:《楚辞·渔父》(文学手法,两形象+两人生态度)屈原 P192 【手法、特点】代表作有《离骚》、《九歌》、《天问》(五)渔夫翻译: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
(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
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
”就这样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终不渝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以洒落超脱、全身远害、为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五:《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 P210 【清楚其内容】(一)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字子长,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生于史官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历史…《史记》把文言文叙事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本篇而论,一是意在言外,耐人寻味,一是文气沛然,语感跌宕,都展现出文言文特有的美感和独具的叙述风格。
开端:荆轲的身世、交代发展:因好友田光而卷入了燕秦之间的恩怨纠纷高潮:敢于燕太子之义而行刺秦王尾声:高渐离刺秦运用多种手法,于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人物不论主次、具皆传神,坦陈躁进的燕太子丹、深谋老成的田光、以及樊於期、高渐离等人众星捧月般烘托荆轲,营造出慷慨壮烈的氛围。
)(二)重点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三)导读:事迹。
概述:讲述荆轲为挽救燕国而谋刺秦王的全过程。
其时东方六国已有数国相继被秦国吞并,弱小的燕国也山穷水尽,即将灭亡。
这时以荆轲等为代表的一群勇士不甘为虏,挺身而出,起而做最后的抗争。
荆轲为燕刺秦,扶危救困。
虽然最终未能挽救局面,但他们扶助弱小,急人之难,奋身抗暴,慷慨赴死,可歌可泣,表现出感人的英雄气质。
由本篇讲述的荆轲故事,还可以引出一个深刻的思想话题。
荆轲为燕刺秦,固属扶危救困之举,但以今天的某种历史观点来看,秦国统一六国,有历史进步意义。
那么是否应据此判定荆轲刺秦是对抗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应予否定?一方是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残暴势力,一方是代表了反抗强权的人性道义。
为首的一组豪杰义士群像。
如白衣送行、易水悲歌的慷慨壮烈,图穷匕见、秦廷一击的惊心动魄。
(五)人物形象分析①荆轲的“智”: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 e) 厚遗秦蒙嘉②荆轲的“勇”:a)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b)勇逐秦王c)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2、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讨论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
(要有具体事实)明确: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
3、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4、秦武阳:外勇内怯。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5、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
何等刻毒。
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
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1、于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如秦廷行刺至于荆轲的沉毅、神勇性格之表现;2、欲扬先抑,如为凸显后来荆轲之勇先写他与鲁句践争道造叱而逃;3、对比映衬,如前有田光为激励荆轲而自杀,有樊於期为助荆轲刺秦而献上自己的人头,后有高渐离行刺作为余波,映照出荆轲的英雄形象,而秦舞阳之怯弱,则反照荆轲之胆识。
4、人物不分主次,俱皆传神,燕太子丹、田光、樊於期、秦舞阳等人若众星捧日版烘托围绕荆轲,从而营造出慷慨悲烈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