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 期鲁国邹(山东邹县)人。 幼年家境贫寒。受业于孔 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 人,成为孔子之后又一儒 学大师,后世尊之为“亚 圣”。
•《孟子》 ——儒家
《孟子》
《孟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
• 民本思想:民贵君亲
• 仁政思想:仁者无敌 • 人性善论:人性向善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人也。” ——《孟子〃公孙丑》
《老子》
老子,姓李, 名耳,又名老聃, 生活在春秋末期, 是楚国苦县人。 《老子》又称《道 德经》。
•《老子》 ——道家
先秦诸子散文-《老子》
• 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 一形态 (区别于《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 理,形象隽永的语言 ) • 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 合称《道德经》。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 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更具抽象思维特质, 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 有诗意的语言。 •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 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强烈的自我 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练 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 文参差错落,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 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朱自清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 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 特点:篇幅短小,片段式,语录体,词约义丰,富 于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内容。 •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庄子》、《孟子》 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 •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文体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 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韩非子》
•《韩非子》 ——法家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 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达 成的思想家。 • 《韩非子》: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 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 君主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 向披靡。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 成为先秦诸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 春秋三传
• 《左传》:亦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鲁太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第一部大规模叙 事作品,为后代叙事文典范。 • 《公羊传》:相传为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著。 侧重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 《谷梁传》:相传为战国时鲁国人谷梁赤所著。 但后两传今人多认为系汉代作品。
《左传》
• 《论语》 ——儒家 • 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 语录体散文。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 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 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 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 • 《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 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 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 再传弟子。
(1)以“仁”学为核心。
孔 子 的 主 要 思 想
• “仁”作为政治学说,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政治 哲学。主张实行礼治与德治。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 之。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春秋》
《左传》、《国语》
《战国策》
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卜辞 散文的最早源头
把占卜日期、占卜人,占卜的事 情,甚至日后应验的情况刻在甲 骨之卜兆旁,这就是甲骨卜辞。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 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大同》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论语》 ——儒家
记载孔子(前551-前 479)及其弟子的言行,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纂录而成。编辑成书 在战国初年。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 首章句中的两个字,各 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 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 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墨子》
《墨子》的主要思想
• 兼爱 • 非攻
儒家思想要义
• 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德育代替宗教。 •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何 必曰利。(孟子)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董仲舒) • 构成“仁”学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因素 • 一、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 四、个体人格 • 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理性精神——以冷静、现 实的态度解说和对待事物。不迷信非理性的权威。 实用:着眼于解决社会人生的实际问题,较少进 行纯思辩的抽象思考。
《荀子》
荀子
•《荀子》 ——儒家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 因“荀”与“孙”二字古音 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 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 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 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 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名句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 详细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 •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 年(前722),终于鲁悼公 十四年(前453),比《春 秋》增多二十七年。
《国语》
•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书中分别记载了周、鲁、齐、郑、 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因以记言 为主,故名《国语》。 • 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 括的时代大体是西周末年至春秋时 期(约前1000—前440),前后共五 百多年。
•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 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 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 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 • 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 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 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 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 可以说诸子散文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 钥匙。
• 关于百家争鸣 指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形成的一种自由 辩争与论战的风气,它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社 会变革和等级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 1、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产生。 2、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中不同利益集 团对人才的争夺——“养士”之风。 3、社会发展对变革的要求,大量亟待解决的现实 问题与理论问题。学者们“思以其道易天下”。 4、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权和权威的统治思想,学术 上未受到某家某派的控制,可以畅所欲言。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
《战国策》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
《孟子》《荀子》《韩非子
• 历史散文 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 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 等。 • 诸子散文 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 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
历史散文的基本问题
《庄子》
•《庄子》 ——道家
庄子,名周,字 子休,后人称之为 “南华真人”,战国 时期宋国人。著名的 思想家、哲学家、文 学家,是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后世将他 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
《庄子》
《庄子》的主要思想
• • • • 主张清静无为 万物齐同 崇尚顺应自然 崇尚精神超脱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 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 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 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 占卜的时间——叙辞 • 占卜的内容——命辞
• 占卜的结果——占辞
• 占卜的验证——验辞
•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 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2、铜器铭文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们 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 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往 往使用习惯套语。商代铭文记 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尚书》和《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鲁隐 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 十四年(前481)。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 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 惧,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滕文公下》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 贬斥邪说暴行,是《春秋》的主要 思想倾向。
《战国策》
•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按战国 时期秦、齐、楚、魏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记录 了战国初年到秦并六国近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 《春秋》、《左传》、《国语》反应儒家思想, 《战国策》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和他们的人生观。 • 先秦别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 《长书》,到西汉末年时,刘向将此书进行整 理,才把它定名为《战国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