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一、2018年情况
1、面积及分布:2018年全县种植马铃薯约7万亩,其中集中连片面积约5万亩,主要集中在x两个镇,其次是x 等地。
零星种植约2万亩,全县各家各户均有。
2、种植品种:以克新1号(紫花白)为主,示范种植荷兰15、夏坡蒂、早大白,以荷兰15商品性好,综合效益高。
3、产量及产值:全县行套田马铃薯平均亩量1200公斤,产值1440元,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多点测产验收1500公斤,产值1800元,百亩攻关田2000公斤,产值2400元,亩投入生产资料约500元,亩效益900-1900元之间。
(马铃薯1.2元/公斤)。
4、补贴情况:示范点每亩补贴232.5元,其中种薯212.5元/亩(250斤/亩×0.85元/斤),地膜20元/亩。
全县共补贴约140万元,其中一级种薯600吨,地膜23吨,原原种15万粒。
5、种薯繁育:2018年由商洛x公司和x马铃薯合作社建立原原种繁育田30亩(由商洛市农科所提供原原种15万粒),原种田210亩,经测产原原种生产马铃薯约15.8吨,原种生产马铃薯约140吨,均感染晚疫病。
二、马铃薯产业存在问题
我县处于马铃薯南、北产区中间地带,成熟期刚好处于南北接茬期,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且与玉米间套对玉米产量影响小,单位面积生产效益较好。
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1、产品缺乏品牌效应,销售不畅。
目前种植的紫花白品种产量高,适合菜用,但薯形不佳,品质不优,在外观上不能吸人眼球,在销售的过程中,缺乏企业带动,产品不做任何分级、包装,商品性不好。
2、生产条件差,集约化程度低,效益不高。
一是马铃薯种植区集中在浅山区和中高山区,土地大多是中低产田,产量低而不稳;二是单家独户的“绺绺田”,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不能有效利用国家和省上的农机补贴,机耕、机播、机收等生产技术推广基本处于空白,大面积生产以密集型劳力为主,在增加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收购成本,致使基地建设滞后,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缺乏大场大户带动,发展后颈不足,整体效益不高。
3、优良薯种种源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生产需要。
过去群众种植马铃薯种子基本以自留为主,由于种性逐年退化而导致产量低,发病率高。
本地洛源镇2家繁育企业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繁育的薯种质量难以保障,群众不愿意接受。
外调种薯需要庞大的财力,在运输、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