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我国的肉牛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兴起,产业链不成熟,各环节独立存在,缺乏沟通。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肉牛生产和消费存在显著差异,肉牛改良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因此,在未来肉牛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参照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市场定位,应用可追溯系统,实现肉牛生产整个产业链的全程信息追踪,提供更安全、优质的牛肉产品。
甘州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市场结构、产品定位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特征,在我国肉牛发展中具有代表性,所以了解甘州地区肉牛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条件,对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肉牛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2008年1月19—26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甘肃省甘州区肉牛产业链各环节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对甘州地区15个乡镇中的24个村(社)进行抽样调查,共涉及肉牛养殖农户65户、1120头牛,规模育肥场23个、屠宰点3个、售肉点9个、活牛交易市场8个、养殖合作社13个以及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90人。
3结果与分析3.1牛群基本情况被调查农户牛群规模3~84头不等,户均17.7头,其中养殖规模为10~20头的农户有23户;规模为5~10头的农户有19户;规模在5头或5头以下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部高档肉牛产业化配套技术及产业化机制研究(nyhyzx07-03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B2B03;2006BAD01A10)作者简介:王雅春(1968-),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数量遗传学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讯作者摘要:我国目前肉牛产业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产业链各环节间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连接和信息共享,全国各地资源、环境、市场需求迥异,肉牛产品质量等级低、不平衡、尚未完全实现优质优价。
针对上述现状,本研究调查了甘肃省甘州地区肉牛产业链现状,希望为研究肉牛产业新模式及技术应用机制提出一定理论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肉牛;产业链中图分类号:S823文献标识码:B甘肃省甘州地区肉牛产业链调查报告王雅春1,张毅1,张生魁2,韦鹏3,季守财4,曹兵海1*(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193;2.甘肃省甘州区畜牧局,甘肃甘州734000;3.甘肃省甘州区畜牧站,甘肃甘州734000;4.内蒙古通辽市嘎达苏种畜场,内蒙古通辽029100)的有6户。
被调查的1120头牛中基础母牛占10.45%,青年母牛8.04%,育肥牛68.93%,犊牛12.59%。
调查发现,全群中比例最高的是西门塔尔牛(54.64%),其次是荷斯坦牛(20.00%)。
此外,牛群中有少量的德国黄牛、夏洛莱、皮埃蒙特等,见表1。
3.2种植业及饲料情况调查14个乡的65户养殖户进行种植作物情况,其中人均耕地为4.57亩。
调查数据表明此地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及少量棉花;同时种植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苜蓿、甜菜以及各种蔬菜;粗饲料除少数农户采用外购外,都是采用自产秸秆,包括玉米秸秆、麦草、玉米芯、甜菜叶、毛苕子、苜蓿、豌豆等,其中9户明确表示使用青贮或黄贮方式;精饲料,或者购买原料自己配制,或者直接购买预混料,主要原料包括玉米、小麦、麸皮、次粉、油渣、豆粕、麻渣、籽渣、麦芽等。
饲养成本在小规模养殖中是比较难以量化的,甘州区三闸镇、沙井镇和新墩镇的11户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的饲料成本比2006年增加了2.1%,这与2007年精料量增加、饲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基本符合。
3.3甘州区育肥场情况调查本研究共获得23个育肥场的有效数据,育肥场几乎全部为私人投资,部分利用政府的低息贷款或者商业贷款。
23家育肥场中7家从2007年开始投产,2006年共存栏8829头,出栏5713头,出栏占存栏比例64.7%;2007年存栏15925头,出栏10003头,出栏占存栏比例64.8%。
2007年与2006年相比(包括新增育肥场),存栏量增加80.3%,出栏量增加75.1%。
规模较大的育肥场需要雇用饲养员甚至专门的技术员,同时接受乡镇或地区的畜牧兽医技术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
2007年以来,除3家育肥场表示未参加过培训外,育肥场各类技术人员参加了2~3次区、镇畜牧局、镇科协、北农大饲料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培训主题为肉牛肥育、防病技术、配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优质牧草种植技术等,授课人包括区内、省内和外地专家,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表示培训都是免费的。
3.4屠宰、加工情况调查在甘州地区只有1个屠宰场和2个乡镇级定点屠宰场,即甘州区长安乡双华清真牛羊肉有限公司、甘州区甘浚屠宰场、党寨乡定点屠宰场。
调查了解,目前还有几个正在谈的建设项目建设屠宰场。
如何根据甘州区发展规划、牛群规模,仔细规划屠宰企业与带犊母牛、育肥户的比例,是最大限度发挥本地优势,刺激市场竞争,加强屠宰场自律性的关键。
甘州区的肉牛产业链发展中,目前,屠宰加工可以说是较弱的环节,屠宰企业的建设相对容易,协调其与母牛户、育肥户的关系很难,只有实现双赢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3.5活畜交易市场情况调查本调查共获得7个活畜市场的有关信息,共采集了120头访问数据,其中公牛95头,母牛25头。
95头公牛出售原因80%为育肥后适时出售,66头(69.5%)含西门塔尔牛血液,其它品种杂交牛及头数分别为夏洛莱4头、利木赞4头、金黄阿奎登3头,德国黄牛3头,皮埃蒙特牛3头,南德温3头,奶公犊6头和本地牛3头。
虽然一月份不是交易的旺季,但交易市场上获*其它牛品种包括从青海引进的品种不明个体,初步判定为青海本地牛表1甘肃省甘州地区肉牛品种西门塔尔荷斯坦德国黄牛夏洛来皮埃蒙特金黄阿奎登秦川牛利木赞其它*总计数量/头44813144372813179772育肥牛比例/%58.0316.975.704.793.630.130.390.1310.23品种数量/头6122246160317551151120全群比例/%54.6420.005.455.362.770.630.450.4510.27得的公母比例数据依然有一定代表性。
从交易牛的各品种血液比例,我们可以看出30年来甘州区肉牛品种杂交改良取得了显著成绩,交易中的本地牛已经非常少见了。
3.6牛肉市场销售情况调查本调查涉及了7个乡镇的9个自由市场,其中4个自由市场同时销售其它肉类,如猪肉、羊肉;5个市场只销售牛肉。
从采集的31个摊位销售牛肉的数据看出,只有2个摊点按照分割部位销售,所有摊点都没有任何包装,牛肉都产自当地,甚至有的摊点销售的是自己饲养的肉牛。
本次调查只涉及到了自由市场,有片面性,但从稀少的、没有变化的调查数据可显示出,甘州区肉牛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亟待发展,目前简单育肥、简单屠宰、简单销售的模式肯定不是提升利润空间、激励带犊母牛环节发展的最佳模式。
3.7推广系统人员调查本调查涉及21位专职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为男性,其中2位甘州区畜牧局技术人员,19位是15个乡镇畜牧(或畜牧兽医)站工作的技术人员,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6人(28.6%),大专学历的10人(47.6%),中专学历的3人(14.3%),其它学历的2人。
调查发现,近5年来技术人员每年都不同次数地接受专业技术培训,涉及多个技术方面,例如:疾病防治、黄牛改良技术、肉牛育肥技术、胚胎移植技术、饲草青贮氨化技术、饲料配合技术、猪病防治、兽医法律法规、饲草料加工贮藏、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最多的每年6次培训,最少的每年1次。
培训由省、市、区等各级畜牧站和检疫站组织,授课人员为国内外的各级、各专业的专家。
从调查结果可知,甘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强大、有丰富工作经验、高学历人员比例高,在政府和各种项目的支持下经常能够受到培训,是可以支撑甘州区肉牛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8肉牛养殖合作社情况调查本调查共涉及10个乡镇的13家肉牛养殖合作社,最早的成立于2000年2月,另有9家2007年成立。
最小的合作社只覆盖本社的农户,由3人组成;大的合作社覆盖周围4个村,成员达400户。
2007年新成立的合作社多忙于牛舍的修建、组织会员进行培训;而2000年以来已经建立的4个合作社2007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自身和会员的正常生产、育肥并及时出栏。
其中7家合作社已经建立起各自的组织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有6家合作社要求会员缴纳会费,其中3家合作社会费为500元/年,2家新建社的预计会费为50元/年,1家以养殖头数计算,为2~3元/头。
另外有1家合作社户均集资2万元。
各合作社会员饲养总量变化范围非常大,从75~13000头不等,多数在500~1000头之间。
养殖户免费参加政府提供的防疫计划,由乡畜牧站人员提供技术服务。
3.9各级政府的扶持、优惠和奖励政策政府2004—2006年期间发布一系列产业扶植、优惠和奖励政策,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建设小区、扩大规模、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提升养殖环节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效应,同时在流通加工环节树立龙头、形成集团、吸引外资,达到为整个产业链增加收入的目的。
主要体现在:(1)资金方面。
养殖规模100头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的规模养殖场,每投资100万元区政府补助10万元;同时加大小额信贷对肉牛生产的扶持力度,区上把扶持农户肉牛养殖作为小额信贷的重点,凡是发展肉牛的乡镇都应纳入小额信贷实施范围,农户增加存栏则给予1头母牛2000元的小额信贷支持,凡是规模在50头以上的农户,除小额信贷支持外,区政府再给予2~3年的贴息支持。
(2)技术方面。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积极推广适用技术。
依托区畜牧系统局、区站、乡站三级服务网络,进行人工授精、动物防疫、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养殖讲座和技术指导,推广秸秆青贮技术和设备。
(3)规模化建设方面。
以乡镇为基础,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统一规划,牛舍低价租给农户,实现人畜(上接第10页)性以及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不能盲目追求某一种机制。
由于企业难以与小规模分散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应该培育和扶持农民大户。
目前,有很多农村能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利用多年的劳动积蓄投资养殖业,成为养殖大户,政府对他们应该给予扶持,加强技术和营销培训,并引导其与企业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结机制。
小规模散养目前还是一些地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具有一些优势,因此不能完全否定小规模散养,应该扶持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合作组织的功能。
通过合作组织,一方面增强农户的谈判地位和市场影响力,增加农户收益,一方面促进农民相互学习和监督,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本课题主持人:张照新,调研组组长: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王维友处长,调研参与人员:陈洁、陈光祥、刘锐、王莉、方华。
感谢四川省委农办、遂宁市射洪县、眉山市东坡区各有关单位对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分离,环保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