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变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陈晓波(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心理学,10141143 号)摘要: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
社会化是使个人了解规范、价值标准、语言、技能、信仰,以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模式。
社会化过程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影响,他们在个人的一生中始终在起作用。
这些影响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因素,即那些使人实现社会化的制度或其他结构环境。
一般认为,除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之外,影响人的社会化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关键字:社会,家庭,学校,变迁,影响,儿童心理1 现代家庭的变迁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任何社会中,家庭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家庭是孩子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和信念的背景。
”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之中,并由它负责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是一生最强烈的时期,儿童正是在家庭中建立起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语言学习,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诚如马克思所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现代家庭尽管早已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毕竟仍是最早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在逐步的变迁,其中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大的家庭制度由于工业化而逐步趋于瓦解并被新的核心家庭制度所取代。
这种新的变化促使家庭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功能的变化,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影响。
1.1 家庭结构核心化及其影响。
家庭结构(包括家庭规模及构成)是家庭生活方式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
无论是家庭成员数量的多少、代际的众寡,还是家庭成员的角色构成,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关系、家庭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成员互动。
在1986 年,由五城市家庭研究项目组组织的对京、、沪、宁、蓉五个城市家庭婚姻状况的社会调查就表明:核心家庭已成为我国城市家庭生活的普遍模式。
二十余年来,这种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巩固。
核心家庭的最大特点是家庭人口较少,序列较少,家庭关系简单。
特别是“三口之家”,其家庭人口容量达到核心家庭结构所需人口的最低限度,相对于传统大家庭来说,这种家庭规模上的极限状态,由于家务负担的减轻,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子女。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观点看,一定的家庭结构总是为了执行一定的家庭功能,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庭的生产功能在诸项功能中居于支配地位。
今天的城市家庭日益成为与社会生活相分离的个人生活场所,情感满足的功能在家庭各项功能中逐步居于支配地位。
家庭结构核心化使家庭内序列减少,结构简单,家庭内部互动对象减少,家庭成员情感亲近,容易建立“情感共鸣系统”,这条将家庭全体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能够达成父母对子女教育思想、教育认识的一致,并且对促成子女接受教化的积极性情绪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困难的一面。
和查表明,城市的独生子女比率高达98.6%,每户平均人口数为3.27 人。
在家庭内部,孩子们有小伙伴可以交往的仅占2.07%。
由于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单纯,家庭内社会互动的对象和内容单一,缺少与兄弟姐妹和祖辈接触的机会,孩子们日益缺乏在多维人际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这容易使孩子滋生特殊化心理,缺乏社会义务感、集体观念利协作精神,易养成独断等不良性格,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
独生子女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子女的唯一性使父母不自觉地扩人了子女在整个家庭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加重了对子女的关注程度,出现了对子女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的现象,这种在今天的城市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化倾向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
1.2 家庭居室独立化、家庭网络化及其影响。
居住形式是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房改政策的实行,使城市家庭的居住环境明显优化,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休息。
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1.13%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单独房间,52.82%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书桌,书架。
独门独户使儿童在家庭里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同时,建筑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又使他们的户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
有限的室内生活空间和有限的户外活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从事室内外活动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发展。
城市独门独户自成一统的格局,不仅导致了邻里之间成人相互往来的急剧减少,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儿童与同龄群体的交往。
同龄群体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龄群体中的社会化,使儿童在与同龄伙伴的平等、密切的交往中,学会了遵守规则,分工合作,团结互助,评价比较等,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锻炼了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和能力,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作好准备。
独门独户意味着与祖辈分开居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祖辈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模式对许多城市青年家庭的影响,因而单独居住的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具有更多的现代色彩。
同时,与祖辈分开居住,可避免因祖辈与青年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上的不一致而产生诸多矛盾及不利影响。
然而,没有祖辈的教养对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是一种绝对的优势。
社会学功能学派把老年人对下一代的社会化,视作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该学派认为,老年人历经沧桑,累积长期经验,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在下一代的社会化过程中,老年人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即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文化持续不断地延绵下去。
目前我国妇女就业率高,社会流动加速,许多老人替年轻父母挑起教养孩子的重担,这对于稳定家庭、发展社会都是有利的,问题在于如何克服老人们在教养孩子方面的某些缺陷,如溺爱、娇宠等,而使他们在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式并不意味着与其它家庭成员的分离。
血缘关系使得家庭成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亲代、子代、家庭之间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个或紧或松的家庭网络。
这正如雷蒙德·佛思所说:“社会结构中真正永恒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
”家庭网是家庭的扩展,家庭网的存在及相互间的频繁交往,使得来自同一大家庭的成员子女的影响比来自其它社会成员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有效。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家庭是子女最长久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贯穿子女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显示出其长期性、稳定性和富有成效。
这种单独居住、频繁往来、分而不离、相互援助的居住形式,有利于现代家庭条件下儿童的社会化。
1.3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平等化及其影响。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们的状况和特点,是反映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标。
由传统的以纵式关系(父子关系)为中轴的主干家庭向以横向关系(夫妇关系)为中轴的核心家庭的转变——这种家庭模式的变迁实质是家庭制度的变更,表明传统父权的家庭制度在城市中已逐渐失去影响,它让位于适应现代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
由于家庭核心化,子女独生化,子女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照料、管理、培养和教育,使亲子关系也日趋平等并更加紧密。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打破了家中以父亲为中心传统的独裁主义的家庭教育的模式,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断形成。
新的家教模式有助于夫妻协凋一致对子女进行教养,有助于孩子把父母“爱的期望”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期望,而且把它们转化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从而在亲子之间产生“心理共生效应”,有利于培养学龄儿童活泼的天性、广泛的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发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2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以及家庭出现的新的变化,导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2.1 家庭往日的很多功能已由其他的社会机构,如学校、大众媒介等代替。
儿童很早就进入幼儿园,接受社会机构的社会化。
以前儿童在家中往往是由长辈照顾的,而现在随着社会服务的完善以及核心家庭的发展,父母的工作特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幼儿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这种早期功能,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即使儿童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在受到挑战,尤其是现代家庭中信息的多种来源扩大了儿童的信息通道,使得父母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又进一步减弱了。
电视的介入,互联网的扩大对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的信息化功能逐渐减弱了,但是家庭的情感功能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2.2 学校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一座桥梁。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向社会成员系统的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的机构。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之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是无可替代的。
学校是社会正式规定的负责使年轻人社会化、学习道德观念、价值观等的机构。
一般认为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但是各个社会的学校还从事直接向学生灌输价值标准的工作。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它对儿童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安排、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儿童的长期影响。
学校一方面要体现出成人世界的要求,按照理想社会的要求引导今天的孩子。
但在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种种精神交流,特别是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亚文化对成人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今天,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宏观上,学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变化:一、学校教育的功能在逐步缩小,孩子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相对减少,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学校更重视人的个性素质培养。
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起主导作用的道德价值取向。
2.3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日益扩大。
1979 年前的中国,大多数家庭使用的媒介是报纸、杂志、书籍和广播,但这些媒介也非常有限。
1979 年后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电视、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相继进入我国家庭。
有关统计显示1994 年,电视的社会拥有量已达2 亿台左右,覆盖率达人口的83%。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社会化中的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大众传播媒介的无所不在,甚至是无所不能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的交往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之中尤其是电视,对人的社会化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电视机推广,加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双职工家庭,改变了家庭内部的交流方式,使得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方式发生了变革,父母有时不得不把儿童推向了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