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尊重教育规律

浅谈尊重教育规律

浅谈尊重教育规律,依法执教
每当与同事谈论学生的时候,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概,现今的学生怎么这样难教?现今的教师怎么这样难当?现今的教育怎么这样无力?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异常迅速的年代里,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挑战。

现代的孩子是在父辈未曾经历过的社会中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经料想到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时代变了,人也会改变,师道尊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国家民主、法制不断建全的背景下,教育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等,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与时代的发展节奏相合拍,与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与时俱进!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尊重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其次要依法执教。

接下来我就谈谈个人对这两方面的看法。

在教育教学规律中,首先作为教师,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尊重学生是关键。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么,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尊重学生:一、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信任学生。

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

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

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

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
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如何才能做到信任学生呢?其一,相信学生的人品。

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好学生,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都应该从关爱的目的出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人品。

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加以区分,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给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

教师对学生满怀信任和期望,就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热情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有怎样不良习惯的学生,都在内心深处希望他人信任自己,理解并尊重自己。

相信学生的人品,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体现。

其二,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事必亲躬,这样做其实就是不相信学生能力的一种表现。

久而久之,不但教师身心疲惫,而且养成了学生的惰性。

教师的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获得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大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说,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自己能干的事老师就不必多操心,让他们自己去干就行了。

他举例说,他们班学生的学费,他从来没收过,都是小组长带着组员去总务交。

从没出过差错。

班里好多事都让学生处理,这很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更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二、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

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普遍要求。

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为师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并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尊重需要”心理,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

一位班主
任老师曾从学生的日记中得到学生36条忠告,其中12条涉及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有这8条:(1)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2)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不板着脸训斥人,多谈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总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5)要批评就直截了当,不要讽刺挖苦;(6)对学生的错误应该批评,但不能因此而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成见;(7)不要认为学习差就是因为笨;(8)要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可见在学生眼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涉及面比较广泛,综合来看,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富有生动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人来看待。

其次教育学生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

教育理论指出,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由于个人努力和实践的不同,他们身心发展也就存在着个别差异。

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学习的认识规律,要注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依法执教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大趋势,所谓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

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师的
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执教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教师要知法守法。

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依教的法律和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任务。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要求。

同时,教师应执行学校制定的具体计划,履行教师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

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因此,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其次,教师要大力宣传法律,要认真、踏实地做到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强化依法执教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依法执教”意识。

《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并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教师在遵纪守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维护法纪。

教师应当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业务特点,把政治思想教育与法纪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学生不仅守法而且还要维护护法律的权威。

二、依法执教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依法执教是现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发展,是现代社会走向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教育法制化工作,相继制定或者完善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提供了法律保障。

作为现代教师,就必须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养成依法执教的自觉行为。

坚信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信依法执教是教育者沿着正确轨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教育领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就要求教育者摒弃陈旧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让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深入到教育各个领域。

依法执教的要求是:第一,要依法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要依法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第三,要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履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将学习的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自觉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生活中务必依法律已,依法办事,教师应该是知法、懂法、守法的楷模。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担负起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三、依法执教,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执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除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进行以外,教师还要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的的威望与地位。

因此,以法律手段确立、保障教师的权利,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措施。

我国为此于1993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待遇、职责、培养提高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教师法》,既是国家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制定教师政策、惩戒各种损害教师利益的违法部门及个人的法律依据;也是广大教师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与地位的法律武器。

它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依法执教”在规范我们教育行为的同时,也教育了我们自己。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按照法律办事,自己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保证,这是我们实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依法执教”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和需要。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形势要求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主动更新观念,努力适应新形势,认真履行《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

从点滴做起,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实施教学。

依据法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教育法规,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
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让“依法执教”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