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一、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澄澈
..()()灵敏.()
掘.起()掺.和()踪迹.()
wāchēng chèmǐn juéchān jì
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
气慨()兴高彩烈()
廷—延奔—莽僻—辟慨—概彩—采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
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
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
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
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
于是,便产生出这种创世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______来开辟天地、由______化生万物和________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速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人类诞生前后世界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女蜗为让天地间生气蓬勃起来而产生了造人的动机,并且不辞劳苦地用黄泥造人。
这大概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吧。
那么女蜗又是如何制造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呢?她还有其他造人的动机吗?请发挥想像,推断出女娲造人的新动机、新办法。
新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造人原因:孤独寂寞
造人过程、方法揉泥成团
挥藤洒泥
繁衍生息:男女配合神通广大,
勤劳、智慧、
伟大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风俗通女娲造人袁珂人性化女娲造人想象力
2.天地开辟生活经验想象神巨人自然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等。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女娲既有“神性”又有“人性”。
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可取之处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把握文章内容,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联想与想象的手法,体会神话的魅力。
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不到位。
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
堂上没有发动学生做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