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一般都包括两个阶段: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如词、图形或面孔等;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残词、模糊词、速视词或图等残缺的知觉或语义线索,要求被试命名或辨认;⏹测量指标是被试的认知倾向、操作速度或准确性的改变,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等⏹若被试对先前呈现刺激的命名时间或辨认正确率大于未学习过的控制刺激,就认为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的刺激产生了启动。

⏹其与传统的记忆测量方法(又称直接测量),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有所不同,它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信息,而是对任务的操作结果进行测量(又称间接测量),通常所用的方法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和自由联想等。

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如果完成两项任务需要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参与,那么,同时进行这两项任务时每一任务的成绩将比各自单独进行的情况下要差。

⏹如果某一认知任务(如推理、言语理解)依赖于短时记忆,那么当被试在完成认知任务时同时记一些数字(占用短时记忆)时,随着被试要记住的数字量的增加,被试的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3个数字时,各种认知任务成绩基本上未受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6个数字(接近正常人的记忆广度)时,认知任务成绩均虽然明显降低,但没有预想的差。

⏹要求被试在进行数字记忆广度任务(0-8位,出声复述)的同时完成一项推理测试,随着记忆负荷的加大,推理所需时间明显增加,但其时间仅延长约35%,且错误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包含一个中央执行(central executive, CE)控制器,以及至少两个从属的子系统: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 PL)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VSSP)。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主要区别⏹工作记忆强调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操作和保持的同时性,而短时记忆则只强调信息的(被动)储存。

⏹相比较短时记忆概念而言,工作记忆概念更符合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与保持的特点,即信息处理和保持的同时性特点。

认知心理学方法实验法⏹过程分离法: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反应时间的加因素法等;⏹任务分离法(实验性分离)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唐德斯1868年提出“生理时间” ,区分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A反应(简单反应):要求被试觉察到一个灯光刺激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记录为RT a;⏹B反应(选择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后立即用左手按键作出反应,记录为RT b;⏹C反应(辨别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则不作出反应,所测到的反应时记录为RT c。

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一个复杂反应只是在一个简单反应上加一些别的动作,这些动作所需的时间可用反应的全部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所需的时间求得。

由此可以推出,RT b > RT c > RT a;⏹RT a可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RT c则在RT a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刺激的辨别时间,因此RT c - RT a为辨别过程所需要的时间;⏹RT b 则在RT a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刺激的辨别时间以及对反应作出选择的时间,因此RT b - RT c为选择过程时间。

过程分离(II):反应时间的加因素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

⏹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彼此独立的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若某些因素影响作业所需的时间,则操纵这些因素就可以观察到作业时间的变化,如此就可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举例: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先给被试相继呈现一系列随机数字(6个以内),作为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分析:被试先对测试项目进行编码(时间e毫秒),然后将编码好的数字与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识记项目(N个)逐一比较(比较每一项目耗时c毫秒),并确定每一项目与测试项目是否匹配(决策),最后作出反应(作出决策和反应需时间d毫秒)。

⏹根据加因素法原理,被试的反应时为这四个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即RT = e + cN + d,或写作RT = cN + (e + d),其中c为斜率,e + d 为截距。

⏹回归分析表明,c = 38,e + d = 397,即每比较一次需时38毫秒,而对刺激编码、作出决定和反应共需397毫秒,表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扫描(逐个检查)方式进行的,而非平行扫描(同时检查)。

任务分离⏹“控制单一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Tulving, 1985)任务分离范式⏹单分离(single dissociation)⏹双分离(double dissociation)任务分离(I):单分离⏹单一分离指的是实验中一个自变量V1影响测验任务A,但不影响实验任务B。

启动效应⏹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

不同于正迁移。

⏹测量方法:模糊字辨认(知觉辨认)、词干补笔⏹知觉辨认的通常做法:首先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

任务分离(II):双分离⏹认知心理学的表述:实验中变量V1影响A任务,但不影响B任务;实验变量V2影响B任务但不影响A任务。

⏹神经心理学的表述:若损伤定位于脑区a的一组病人比损伤定位于脑区b的一组病人在B测验任务中占优势而在A测验中占劣势,则可推论脑区a与脑区b存在不同的脑机能,即存在机能的双重分离(Teuber,1955)。

⏹任何一个特定的皮质病灶确实破坏一些心理过程的进行,同时另外一些过程仍然保持完好。

例如,在左半球的顶-枕区中的特定病灶能导致知觉和运动的空间定向的破坏,但并不妨碍流畅的语言、对音乐旋律的再认或再现;但是,在皮质颞叶区局部损伤时,则观察到完全相反的情况。

(摘自鲁利亚《神经心理学》)⏹若将PV和ELD这两个病例彼此相互参照,则符合双分离原则。

⏹PV和ELD为分离词语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证据,表明词语工作记忆与左半球有关,而空间工作记忆与右半球有关。

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假设考验说⏹强调过去经验作用的知觉理论:知觉是一个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过去的知识经验总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

⏹知觉是一个积极的(active) 建构(constructive) 过程;⏹知觉并不是由刺激输入直接引起的,而是所呈现刺激与内部假设、期望、知识以及动机和情绪因素交互作用的终极产品。

⏹知觉有时可受到不正确的假设和期望的影响。

因而,知觉也会发生错误。

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的刺激物说⏹强调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的特点,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强调个体在所处环境中的运动对知觉的影响。

Gibson(1979)把他的理论称为生态学理论(ecological approach) 。

整合上述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不良知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Gibson强调的是良好条件下的知觉,Gregory强调的是不良条件下的知觉。

⏹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二者结合而形成完整的知觉过程,或者说,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信息与过去的知识经验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知觉加工的整体特征优先⏹总体特征知觉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知觉过程开始于整体组织,然后才开始对局部特征的分析。

⏹当人有意识看整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知觉加工受整体特征影响,否则无法解释小字母识别在冲突条件下最长。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主要针对刺激的物理特征而言;⏹自上而下的加工与自下而上的加工更多针对意义特征而言。

二、模式识别(一)、模板说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外部(事物)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一一对应。

(二)、原型说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概括化表征。

原型不要求严格匹配。

证据:由点组成字母及其变形三)、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时,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各种(抽取)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

实验证据:1 Neisser(1964)的字母视觉搜索实验材料分两类ODUGQRCIVMVXEW靶子为“Z”2. Mayzner(1972)的字母识别实验快速呈现英文字母,12,14,16,18和20ms。

结果:字母混淆矩阵3. 固定网像实验4. Hubel & Wiesel (1963,1968)发现特征觉察器。

Selfridge(1959)提出“鬼城”模型对模板说的质疑按照模板说的基本观点,为了识别特定的模式,必须事先在记忆中存入与之对应的模板。

如果两个模板在外形、大小和方位等方面必须匹配才能得到识别的话,就需要在人的记忆中储存不可计数的模板,这不现实,也与人识别物体时表现出的高度灵活性不一致。

对模板说的修正鉴于上面提出的质疑,有人模板匹配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一个预加工(Preprocessing)过程。

即在模式识别的初级阶段,预加工将刺激的大小、方位、外形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

这样就可以减少模板的数量。

1、Broadbent的单通道过滤器理论⏹脑的加工信息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够同时加工所有的刺激,这就需要一个装置来调节。

⏹注意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可以对刺激信息进行衰减和过滤,使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迅速消失。

⏹注意的过滤器使人只能专注于一个通道的刺激。

某刺激通过一个通道时,另外的一个通道是被关闭的。

⏹感觉登记是一种感觉记忆,是对感觉信息的贮存,持续时间非常短,只对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不进行意义分析。

过滤器可以尽可能快地在感觉登记的通道中转换。

觉察器可以对刺激进行意义分析.过滤器模型的实验依据⏹把6个数字分为三对,每对中的数字分别同时呈现到每个耳中。

⏹左耳:4 9 6⏹右耳:8 5 2⏹采用两种不同的报告方法:⏹以数字对为单位呈现:⏹48 95 62⏹以双耳为单位呈现:⏹852⏹结果发现以双耳为单位⏹成绩好.如果不规定再⏹现方式,被试多采用后⏹一种再现方式.对结果的解释⏹每只耳朵都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以耳朵为单位呈现的效果好,是因为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信息,两耳之间只需要一次转换.⏹以数字为单位呈现时,需要在两耳间不断进行注意转换,被试不能注意每只耳的全部项目.Cherry的双耳分听实验⏹给两耳呈现不同的听觉刺激.要求被试只注意一只耳的信息(追随耳),而忽视另一只耳的信息(非追随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