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
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
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
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
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
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1.归化法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
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
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
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
”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
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
例如: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
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
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
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
”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
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
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
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
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
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119—源语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大幅度的归化处理。
例如,他将源语中的“癞哈蟆想天鹅吃”归化为:A case of“the toad o n the gr ound w aiting to eat the g oo se in t he sky”.即用英语“go ose”(鹅)的形象替代了源语中“天鹅”(swan)的形象,目的是为了适应英语读者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和审美观。
这种归化译法虽然牺牲了源语中的文化形象,但意义比较接近原文,因其通俗易懂,更易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但是,如果归化过度,则可能产生误导。
比如Hawkes的归化译法有时就达到了过度的地步。
他将《红楼梦》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直接借用了英语谚语“M an pr oposes,G od dispo se”,未做任何改动(杨译:M an pr oposes,Heav en dispo ses)。
这样,他就把源语里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基督教的人。
与此相应,异化翻译时也有“度”的问题。
恰当的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并能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手法,也是对原文的一种忠实。
但是,如果过度异化,不加区别地对原文照搬,则可能使译文诘屈聱牙,不具可读性,甚至加重语言和文化的污染,破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
因此,把握好“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2.文本类型不同的文本类型也往往要求译者遵循不同的翻译原则。
根据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N ewm ar的分类方法,文本可分为真实性和虚构性两类。
真实性题材的文本,又称非文学文本,主要以事实资料为本,求实存真,如科技作品、新闻报道等。
翻译这类文本时,由于追求的是内容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并不在乎异国情调,因而宜采用归化为主的原则,以利于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快捷。
虚构性题材的文本,又称文学文本,多与思想精神领域及想象中的事物打交道,涉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较多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习俗。
翻译这类文本时,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原则,尽量保存原文风貌,尽可能多的把源语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以利于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
例如,将四书五经译成英语时,就宜遵循异化原则,可通过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意译、音译加释义等具体途径,将原文中深邃的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另外,在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时,还需注意原作语言形式的意义,像语言风格、篇章结构等都构成作品整体意义的一部分。
原著的形式具有意义,译文的形式也应尽量与之保持一致,通过异化处理,尽可能保留原作风貌,忠实全面地传达出原作的所有意义,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当然,如果原著的形式实难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如英语中的有些异形诗,译成汉语时往往很难再现其形式及其象征意义),就可考虑作一定的变通或适当的归化,比如把原作语言形式上的一部分信息转移到内容上,通过增加译文长度来保证原文的意义尽可能少受损失。
由此可见,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策略,在翻译中适用于不同的文本,满足不同的需求,起着不同的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且相辅相成。
3.读者的地位和作用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是翻译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N ida关于翻译要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观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传统上,有学者将读者分为三类:很有文化、略有文化和没有文化。
当翻译对象是很有文化的读者群时,宜采取异化为主的策略。
若对象是略有文化或没有文化的读者群时,则采用归化译法为主,以减少译文读者的理解困难。
表面上看,这样的翻译似乎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群的需要,但本质上看,这种翻译原则是在迁就译读者,而非开启译文读者,是把读者当成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后者即归化译法,不仅牺牲了源语文化,掩盖了文化差异,而且剥夺了译文读者了解外部世界和理解学习异国文化的机会,有碍于文化的接触、碰撞和互渗互补。
如果把读者看成是没有期待视野的消极接受者,译者就会采用归化译法。
由于译者有意掩盖了文化障碍,减少了阅读困难,归化式的译文阅读起来的确要顺利轻松得多。
但其弊端却颇多,如不利于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利于帮助读者客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若长期处于这种被蒙蔽的文化无知之中,读者便极易产生错误的文化认知心理,以为天下文化皆如此,不存在多少文化差异。
于是,恶性循环。
由于缺乏应有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修养,当真某一天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强烈的文化差异时,这样的读者便很容易发生文化休克。
因此,充分肯定译文读者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遵循异化为主的原则进行翻译,有助于译文读者拓宽视野、促进阅读中的视野融合;视野的融合不仅促进文化交流的进展,也使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更为容易。
四.结论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讨论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应从跨文化的视野去思考异化/归化问题,这样,它的影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