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知识提纲
一、旅游活动
1、基本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三大支柱:旅
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社)。
2、分类:⑴区域:国内旅游: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国外旅游: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⑵目的: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购物
3、意义:①增加外汇收入;②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周转;③提供就业机会;④加速第三产
业发展,改善区域产业结构;⑤促进区域文化交流;⑥有利于社会稳定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大气污染加重;②固体废弃物的污染;③文物古迹遭到毁损;④
珍贵自然遗产面临威胁;⑤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⑥良性的生
态平衡受到破坏。
二、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异地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相对性
1、特性:位置相对性(根本属性)、物质景象组合性、美学属性(相对属性)、历史文化属
性、非消耗性(前提:合理利用)
2、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3、分类: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
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景观、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遗存、风土民情景观
3、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的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①火山地貌景观:美国夏威夷的火山景观、冰岛的火山景观、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
②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河南嵩山、云南石
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
③花岗岩山地(中高山为主):西岳华山、黄山、九华山等
④砂岩地貌(中低山为主):丹霞山、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武夷山等
⑤山水组合: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玉龙雪山、虎跳峡等
⑵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环境资源的被认识、提升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①自然和文化旅游景区:山东灵岩寺,南岳衡山(佛教、道教圣地),孔庙、孔府和
孔林,平遥古城。
②“红色旅游”:沪浙红色旅游区(上海)、湘赣闽红色旅游区(韶山、井冈山、瑞金)、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百色)、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遵义)、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滇北、川西)、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延安)、东北红色旅游区(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皖南、苏北、鲁西南)、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鄂豫皖交界地域)太行红色旅游区(山西、河北)、川陕渝红色旅游区(渝中、川东北)、京津冀红色旅游区(北京、天津)、
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②有利于保护和有效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③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培育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5、旅游资源分布:
⑴自然地理因素:地质基础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分布在深
大断裂上)自然地理条件例:断层湖(主要分布在高原的构造带上):维多利亚
湖、坦噶尼喀湖、青海湖、滇池、洱海
⑵气候条件(分布具有地带性)
例:寒温带、中温带冬季的“白色旅游”,“吉林雾凇”
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区: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日本的札幌、中国的哈尔滨齐齐
哈尔
⑶海陆地形和气候因素(海景旅游资源受影响最大)
例:度假和观光型的海滨旅游,即“三S”旅游
分布:亚热带和热带的海滨地带:美国夏威夷、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欧洲西
班牙沿海、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地区、中
国海南等
⑷人文地理因素:①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影响
例:中国八大古都、俄罗斯圣彼得堡、意大利罗马、弗洛伦萨、威尼斯
②人类一些重大行为所留下的地理“痕迹”,本身就是旅游资源
例: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等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
例:《岳阳楼记》提高岳阳楼知名度
⑸社会认知因素
6、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①分布广泛;②集中分布于东南部;③旅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个片状或带状分布;④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三、旅游景观欣赏
1、欣赏方法:①培养审美情趣
②提高审美能力(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
⑤品位文化内涵
美学小知识: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2、中国名景:
⑴中国名山: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山东)、南岳衡山(湖南)、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山
西)、中岳嵩山(河南)
②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山西)、峨眉山(四川)、九华山(安徽)、普陀山(浙江)
③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湖北)、青城山(四川)、龙虎山(江西)、齐云山(安徽)
④其他名山:庐山(江西)、神农架(陕渝鄂交界)、鼎湖山(广东)、黄山(安徽)
⑵中国的溶洞
堆积形态: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①桂林溶洞:芦笛岩、七星岩、冠岩
②北京溶洞:云水洞、石花洞
③云贵高原名洞:九龙洞、织金洞
⑶中国的园林
①北方园林:多皇家园林,风格粗犷,规模宏大,金碧辉煌
例: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②南方园林:多官、商、文人的私院,一般规模较小,秀水奇石,院树庭花,清雅
恬淡,玲珑剔透
例:苏州园林(苏州四大古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名园:虎丘、网师园)
⑷中国的石窟
四大名窟:云冈石窟(山西)、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甘肃)、龙门石窟(河南)
中国世界遗产简表P44~45
3、国外名景欣赏
①亚洲名景:泰姬陵、吴哥窟、特洛伊考古遗址
②非洲名景: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肯尼亚山国家公园
③欧洲名景:阿波罗神庙、比利牛斯——珀杜山
④美洲和大洋洲名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大堡礁、加拉帕
格斯群岛、复活群岛国家公园
四、旅游规划
1、类型:⑴旅游发展规划(以行政地域或特定区域为对象,年限5年以上,与国民经济发
展规划同步)
①概念性规划
②近期规划
③中长期规划
④重点旅游区域发展规划
⑵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具体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时间跨度一般3~5年,也有10
年或15年的中长期规划,更具体,实践性、可操作性更强)
①概念性规划
②总体规划
③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旅游资源评价:⑴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⑵评价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环境价值
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①游览价值
②市场距离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地区接待能力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⑷客源市场评估
3、旅游规划内容:P70.
3、旅游规划目标:①确保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个性。
③加强法
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4、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①旅游吸引物和活动。
(能够吸引游客的一切自然、文化资源和旅游相关的活动)
②住宿设施。
(宾馆、饭店、汽车旅馆、野营地等)
③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旅行社、旅游信息服务、餐馆、旅游纪念品商店、银行、医疗保
健、公共安全、邮政服务等)
④交通条件。
(进出旅游区和旅游区内部的交通)
⑤其他基础设施。
(供水、供电、污水与垃圾处理、排水系统及同性网络等)
⑥社会因素。
(市场营销计划和促销方案、相关的立法和法规、旅游组织机构、招商引资措
施、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对旅游业的认识的计划、生态环境保
护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5、旅游开发优势条件:
①景观独特,游览价值大
②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
③旅游资源种类多样,自然与人文景观皆备
④交通便利,通达性较强
⑤宾馆等配套设施完善,旅游的接待能力较强
⑥距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近
五、文明旅游
1当代旅游者的基本条件:
①一定的文化素养。
②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③必要的闲暇时间。
④适合出游的身体条件。
2出游前的准备:
①了解景观的主要特点。
途径:书报、电脑网络、电视广播、旅行社广告、询问有经验的旅游者或亲朋好友。
②明确景观的文化定位。
③旅游路线的选择。
④考虑和选择出游方案。
3旅游常识:
①结伴出游,要有团队精神。
②学会在野外活动中自我保护。
③要善于社会交往。
4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
①地形与旅游安全。
②气象、气候与旅游安全。
③交通与旅游安全。
④景区与旅游安全。
⑤旅行社与旅游安全。
5旅游安全的防范措施:
①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当地治安安全。
②外出旅游购买保险。
③加强自我医疗保护和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