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聚焦“情深”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师:这是一首唱给谁的歌?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墨客都歌颂赞美过母亲,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感悟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怀。
师:对待母亲我们要心怀敬意,让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读题目!生:(齐读)慈母情深师:好极了!孩子们,你们一定已经发现,在这个“深”字底下,有一个大大的着重号,是吧?生:(齐答)是!师:为什么?师:你对文字有相当不错的感觉。
预设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说明慈母的感情非常深。
师:能为“深”字组个词语吗?师:是的,感情深厚。
往下读的时候,你得特别留心这个深厚啊。
(对另一生)你也有话想说,请说!师:对!题眼!好眼力啊,虽然你的眼睛长得并不大。
师:对这个“深”字,你们难道就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师:桃花潭水深千尺,慈母情深深几许?有了问题,你的感觉会变得更加敏锐,你思考的大门也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完成这道练习题。
师:打开书本根据你在预习时留下的记忆,在书上勾画出填写在括号里合适的词。
注意看书姿势,头正肩平背直。
(边巡视边提示)做课堂练习要又好又快,好停笔,自己校对。
(出示ppt)谁来读一读?师:这里面有个字是多音字,一般情况下读guī,在这里读jūn,谁见过龟裂的手?能描述一下吗?没错,这就是龟裂的手(ppt)齐读师:好极了,再看看这里面有个字特别复杂,是哪个字?没错,我数过了,整整23笔,在常用字里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右手的食指,闭上眼睛,用右手的食指,在左手的掌心中工工整整地再写一遍。
确认自己已经写好了,确认自己已经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攥”字的将左手攥紧。
再来读三遍。
师: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精神饱满!二、品尝“鼻子一酸”师: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师:想哭,难受,伤心,痛苦,这一切的一切搅在一起,就是“鼻子一酸”。
但是,孩子们,不对呀!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按理,我应该感到——生:高兴、满足、幸福师:没错!但是,此刻的“我”不但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激动、丝毫的快乐,相反,此刻的“我”只有想哭、只有伤心、只有难受、只有痛苦,只有——(大屏幕凸现:鼻子一酸)师:再读,读出那种想哭的感觉。
生:(齐读)鼻子一酸。
师:为什么?(稍顿)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请四人一小组一边用心体会,一边讨论,文中母亲的哪些表现、哪些细节描写令“我”鼻子一酸?请在这些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三、体会震耳欲聋的张力画好的同学坐正,人人有收获,看来,这四分钟的交流效果相当不错啊!也说明大家读得很用心,很会思考。
在刚才的巡视中,我发现有位同学发现的一个句子相当特别、与众不同。
来,我们来听听她的发现。
预设生:(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大屏幕呈现这个句子)你为什么会特别留意这个看起来极不显眼的句子?点出环境描写,板书。
因为“我”是第一次发现母亲工作的环境这样恶劣,所以,“我”才会鼻子一酸的。
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并不显眼的句子。
师:读好了“震耳欲聋”,也就读好了整个句子。
你们是怎么理解“震耳欲聋”的?生3:就是声音很大,耳朵都要被震聋了。
师:对!就是“将要”的意思。
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这是多大的噪声啊!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来。
生:(齐读“句一”,声音很响。
)师:孩子们,假如是你自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耳边传来的是震耳欲聋的噪声,请问,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师:所以,你愿意呆在那里吗?师:这噪声,这震耳欲聋的噪声,停止过消失过吗?师:依据何在?依据就在课文中,就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请大家快速浏览,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词句、哪些描写向我们传递着“噪声不断、噪声不停”这个事实。
师:“我”为什么要大声地说?因为——(手指大屏幕中的“句一”。
)师:这是第一个依据,请继续。
师:母亲为什么要大声问?因为——师:这是第二个依据,这样的依据在课文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对另一生)你请。
师:那个女人就在母亲的身旁,为什么说话还要喊、还要大声地喊?因为——师:已经是第三个依据了,还有吗?师:又是喊,为什么呀?因为——师:这是第四个依据了,还能找出别的依据来吗?看看谁对课文读得细、读得深?生12:(朗读)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师:看,又是一个“大声”!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师:够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声”,一次又一次的“喊道”,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提醒我们——(齐读“句一”。
)师:孩子们,这还只是在今天、只是在那么一段时间里。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我们这些孩子,母亲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在震耳欲聋的噪声里,工作着,煎熬着。
当你亲眼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挣钱,当你亲身体验到这一刻不停的噪声震耳欲聋,孩子们,“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一酸啊!来!让我们怀着各自的感受和体会,再来读一读这个并不显眼却意味深长的句子——生:(齐读“句一”。
)师: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边说边在课题下画波浪线),这个句子能少吗?师:文中一次又一次的“大声说”、“大声喊”能少吗?师:学语文,不但要留意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如果你能经常这样想,你的语文能力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一唱三叹,我的母亲师:好!我们继续交流,令“我”鼻子一酸的,还有哪些描写、哪些句子。
生1:(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为什么发现母亲的这副神情,“我”会鼻子一酸呢?师:(大屏幕呈现这个句子,以下简称“句二”。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师:这段话中“我的母亲”一共出现了几次?师:整整三次,一模一样。
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句子中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
生:(齐读“句二”。
)师:谁的背直起来了?(对一生)你请。
生3:母亲。
师:请把话说完整,谁的背直起来了?生3:我的母亲的背直起来了。
师:谁的身转过来了?(对一生)你请。
生4:我的母亲的身转过来了。
师:谁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对一生)你请。
生5:我的母亲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照刚才三位同学说的,“我的母亲”应该放在每个句子的最前面才是啊!但是,课文呢?作者呢?却把应该放在最前面的“我的母亲”放在了最后,是吧?师:特别!写得太特别了!按照常理,“我的母亲”出现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完全应该放在最前面才是。
大家看!(大屏幕呈现)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师:孩子们,这两个句子,意思并没有变化。
但是,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写法、不一样的表达,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两句话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各自体味。
)师:孩子们,读第一句,你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而这种味道在第二句中却是感受不到的。
师:你对文字有一种很敏锐的直觉。
来,孩子们,我了解一下,大家看过电影吗?生:(齐答)看过。
师:好,都看过。
那大家一定都记得电影中有过的一些慢镜头吧?这样,如果用电影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来比喻这两种写法,那么,哪一句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生:(异口同声)第一句。
师:第一句,是吗?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慢镜头来描写母亲的神情呢?(稍顿)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随着这个慢镜头地推移,你看到了什么。
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
)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但是不应该啊!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啊!我母亲的背是——师:确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可是,如今,现在,我分明发现,母亲的背不再挺拔了,不再结实了,不再健壮了。
孩子们,我们闭上眼睛,继续往下看。
生:(闭上眼睛,继续听老师的朗读。
)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母亲的脸,孩子们,那已经是一张怎样的脸了?师:孩子们,这是我母亲的脸吗?这是我母亲的脸吗?我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呀!她的脸是——师: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脸啊!她是那样光洁、那样红润、那样美丽。
可如今,这张脸不见了,消失了。
我们闭上眼睛,继续往下看。
生:(闭上眼睛,继续听老师的朗读。
)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孩子们,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细细地看,慢慢地看。
师:(点头)这是我母亲的眼吗?孩子们,母亲的眼睛曾经是哪样的——师:母亲的眼睛会说话呀!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此时此刻,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发现,母亲的背不再坚挺,母亲的脸不再红润,母亲的眼睛不再清澈、不再炯炯有神。
母亲啊,我的母亲!你怎么会变得如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稍顿,全场一片静寂。
)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描写母亲神情的这段文字。
怎么读呢?我读三次“我的母亲”,其余的文字你们一起读。
好!带着你刚才的种种想像、种种疑惑,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这个慢镜头。
生:(齐读)背直起来了师:(低声朗读)我的母亲生:(齐读)转过身来了师:(语调上扬)我的母亲生:(齐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师:(语势下挫、语速放缓)我的母亲一定要找到这样一种感觉,用声音、更用自己的心来朗读这段文字。
来,我们重读一遍。
现在我们做一下调换,三次“我的母亲”由你们来读,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
好,现在开始!师:(充满神情地朗读)背直起来了生:(齐读)我的母亲师:(充满神情地朗读)转过身来了生:(齐读)我的母亲师:(充满神情地朗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生:(齐读)我的母亲师:好!就是这种感觉。
现在,请你们把整段话连起来,用心用情地读好这个描写母亲的慢镜头。
生:(齐读“句二”,读得声情并茂。
)师:生活的重担、工作的艰辛、岁月的煎熬,让我的母亲变得如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此时此刻,作为儿子的“我”,鼻子怎能不为之一酸啊?怀着这种心情,让我们再来动心动情地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