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④ 抑制甲状旁腺功能,使破骨细胞活性降 低
骨吸收减少。 由于老年人户外活动以及日光照射时间短 ,肾功能低,VitD不足,钙吸收下降,易导致
3.磷:能促进骨基质合成和骨矿物质沉淀,是 骨生长和钙化的必要条件。 4.生活习惯与骨质疏松 ⑴饮酒 可减少钙的摄入,使尿钙升高。
⑵吸烟 骨量丢失量为正常人的1.5-2倍。 ⑶运动 机械应力可刺激骨形成,长期固定可使
外线照射转换而来。 二者在肝脏经25羟化酶转化为25-(OH)D3→ 肾近曲小管内转化为1.25-(OH)2D3活性是其前 身25-(OH)D3的十二倍。
⑵作用: ① 促进小肠吸收钙、磷,使血钙升高。 ②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
, 使血钙升高。
③ 促进骨形成和骨质钙化,促进骨胶原形 成
2)雄激素:来源于睾丸、卵巢及肾上腺。 作用:间接合成蛋白,促进骨胶原形成,
以确保钙、磷在更好的骨内沉淀。不足时,致 骨质疏松。
2.降钙素(CT)下降 由甲状腺分泌,作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不足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吸收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 量减少。
3.甲状旁腺素(PTH) 由甲状旁腺分泌,作用:
① 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使钙→血液循环。 ② 减少尿钙排出。 ③ 成骨细胞活性降低。 ④ 降 低 肾 脏 对 25-(OH)2D3 羟 化 能 力 , 使 1.25-(OH)2D3下降,导致肠钙吸收障碍。
传统的临床检测法主要有X线机、单光子吸收 法(SPA)与双光子吸收法(DPA)。较为先进的临床 检测方法主要为: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超声 波检测法、X射线吸收法。其中国际上广泛采用的 是X射线吸收法。我国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是 以X射线吸收法进行测定的,是最简单、最准确、 最有价值的方法。
什么人应该骨密度测量? 医生应建议: 1.长期服用类固醇等药物的患者 2.内分泌失调的患者 3.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4.骨折的患者 5.患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的患者以及有骨质疏松
4.糖皮质类固醇(CS)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加破 骨细胞活性和数量,增加骨吸收,抑制成骨 细胞形成和功能。
㈡.营养因素 营养素及矿物质盐对骨骼的维护时 必不可缺的,其中蛋白质和钙,磷是影响骨 代谢的主要营养素。
1.钙的吸收与排泄 骨钙占人体总钙量的99%, 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 无机钙→在十二指肠远端及空肠近端吸收,
家族遗传史的人均应进行检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我国学
者提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大于-2SD为骨 质疏松,若同时伴有骨折则为重度骨质疏松。
T分值:是相对于同一性别青年人的平均 值(骨峰值),可用标准(SD)和百分比表示。
Z分值:是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人群平均 值,也可用(SD)和百分比表示。
原则:
缓解骨痛、增加骨量、减少骨折。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根本方法在于抑制 破骨细胞,激活成骨细胞,促进人体骨组织新 陈代谢。
方法:
㈠.补充蛋白质、钙和VitD,使增加骨重建的 物质基础。正常人每日从饮食中获得100300mg钙,普通牛奶中120mg/100ml,实际 需要1000-1500mg钙/日,故必须补充钙剂。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 治疗
一、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称原发性骨质疏松 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 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减低,易 发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三、骨质疏松的原因及病理
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因素有: ㈠.激素水平下降 1.性激素:女性绝经期后,卵巢功能减退, 性激素分泌降低。 1).雌激素: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
㈡.补充性激素
补充性激素对绝经期妇女特别重要,妇女绝经后 ,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明显变化, 骨转化增加,吸收大于重建,导致代谢的负平衡 。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提出雌激素可治疗骨质疏松 ,近10多年的大量研究与观察,更进一步证实了 雌激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进而能抑制绝经 后骨的快速丢失。
骨量丢失。 ⑷其他因素 包括种族,性别,遗传,年龄。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㈠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为腰背痛占67%,9%为腰背痛伴 四肢放射痛,“静悄悄的病”持续性痛
机制:骨小梁骨折。
2.身长短缩,驼背是继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临床 体征之一。有资料统计表明:妇女在60岁以后 男性在65岁以后逐渐出现身高短缩。女性到65 岁平均缩短4cm,75岁时平均缩短9cm。24节椎 体,每节前方压缩1mm,即可导致脊柱前屈。 特别是那些活动度大、且负重的椎体,如第11 12胸椎和第3胸椎,变形显著或出现压缩性骨 折,均可使脊柱前倾、背屈加重,形成驼
五、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有多种因素包括激素水 平,蛋白质代谢,矿物质吸收、利用失衡造成 的,其病理改变是骨基质(骨蛋白)与骨盐 (矿物质)的成比例减少,使骨吸收被抑制大 于骨重建。主要机制是破骨细胞功能活跃,成 骨细胞功能被抑制。
因而治疗需针对上述病理机制进行,使 骨吸收被抑制,骨重建活跃。
作用: ①促进女性性器官发育与生长,调节正常月经。 ②促进女性性特征的出现,促进乳房发育,促 进
性欲。 ③影响人体代谢,在骨骼代谢中作用 a. 刺激成骨细胞产生骨基质,不足时骨形成
减少。 b. 使甲状腺细胞对钙的敏感性增加导致降钙
素(CT)分泌增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 c. 增强肝、肾羟化酶活性促进1.25-(OH)2D3
同时VitD能改变肠粘膜细胞得通透性,加速钙吸收 →血液→VitD作用下钙沉积于骨胶原成骨→尿、粪 排出,老年人摄入不足,VitD不足时,钙吸收不足 ,或排出过多,均可导致骨致疏松。
2.维生素D的作用 ⑴来源: ① 钙化醇(VD-2),由食物中的麦角醇在皮肤内
经紫外线照射转换而来。 ② 胆骨化醇(V-D3)由皮肤内7-酰氨胆固醇经紫
背。
㈡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1.病史及临床变现
2.骨矿密度测量―骨密度(BMD)
在骨质疏松症骨折前了解骨质疏松简便有效 的检测方法是骨矿物密度测量。骨矿物密度 (BMD)测量,不仅能够测量出人体各部位的矿物 质含量,而且能够预测出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 危险程度。
BMD测量法主要运用在: 1.骨质疏松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2.预测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危险程度。 3.通过定期检测,确诊骨矿物含量的流失率。 4.判断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